顾川对这些小名也是醉醉的,先不说女孩子,都是这些男孩,狗剩、铁蛋、狗娃、小秃子,真的是一个比一个难听,不过这时候还真讲究这个,名字越难听越好、越贱越好,只有这样,小孩子才越能长大而不会夭折。

不光贫苦人家如此,富贵人家也是这样,只不过没这么粗俗,比如说用‘儿’、‘奴’这样的字来结尾,比如熊儿、生儿、明奴,更有甚者,还有直接叫奴奴的。

按照原来的轨迹,原身还会有一子一女,小名也是如此这般的有特色,现在他跟孙氏夫妻生活正常,想来就算将来有的不是那两个孩子,也会有别的孩子,起小名这件事还真得好好斟酌斟酌。

李氏先把粮食接过来,锁进厨房的柜子里,虽然不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粮食,但一过手,她就知道这里面起码有30斤,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省出来的。

不过,能拿来30斤粮食,老二家的日子肯定过得也不赖,更重要的是能管得住媳妇儿,不像老大,媳妇说什么就是什么,连点主见都没有,弄的老头子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得跟年轻人一样,在地里从早干到晚,这日子过的,还没有分家以前轻松呢。

把粮食放好了,老太太这才去看衣服,怕惹眼,顾川两口子到底没用细棉布,而是用了普通的粗布,但这也让李氏红了眼眶,新布料、新衣服,一块补丁都没有,她身上的这身衣服,已经穿了十几年了,上面满是补丁,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去年一套棉衣,今年又一套单衣,够了,够了,以后千万别再跟我们老两口做衣服了,用不着,我们这又是下地又是干活的,这样的衣服穿不上。”

棉衣也就算了,天儿一冷,就不管什么舍得不舍得了,穿在身上不冷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单衣,还是不穿了吧,不知道有几年好活的呢,等闭眼了,咽气儿了,再穿上这新衣服,也好利利索索的走,活了大半辈子了,也该准备身后事了。

第39章 农家子爸爸(十二)

农家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不过现在农活不多,中午头的时候大家都会回家喝口水歇一歇。

顾老头这一年来好像老了很多,头发和胡子都已经变得花白,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身躯更加佝偻。

顾老大两口子倒还是老样子,不过脸上的表情并不轻松,接连好几年年景不好,任谁也高兴不起来。

等到李氏说了,老二他们这次来带了30多斤粮食,两个人的表情这才松快了些,上边有两个老人,下边又有三个孩子要养,这担子实在是重,不像老二一家,能在镇上找到活儿不说,也就只有一个儿子,养起来轻松的很。

家里没什么好东西能拿得出来招待人,除了热水以外,就是一些酸枣,说是酸枣,其实还没成熟呢,吃起来一点甜味和酸味都没有,也就是刚刚没有涩味儿了,便让人从山上摘下来了,多少也算个零食。

铁蛋在家有花生糖吃,这些天又时常吃鸡蛋羹,所以对这没什么滋味的酸枣没什么兴趣,也就尝了一个。

“铁蛋在家吃惯了好东西,吃不上来这山坡上摘的酸枣,也是应该的,只可惜大娘家里没有好东西给你。”老大媳妇语气酸酸的道,铁蛋跟狗剩就差两个月,原本吃穿用都差不多,身高和长相也没多少区别,但是不过一年,狗剩还是跟之前一样,铁蛋却比狗剩高出了一头,不光是个头,脸上、身上有明显长肉了,头发干干净净的扎起来,衣服上一块补丁都没有,看起来像是个白嫩的福娃娃。

跟她的狗剩,完全不一样,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如果只是自己苦点,那无所谓,但是孩子之间相差这么多,她心里头实在受不了,说话难免带刺。

“出发之前是吃饱了来的,他这会儿当然不饿了。”孙氏不挠不痒的道,说实在的,瞧这侄子现在的模样,她就想起之前儿子过的是什么日子来,不能说不心疼,但是再心疼,她也是隔了房的婶子,做不了什么,比起侄子来,当然是她男人和儿子更重要了。

“地里基本上没什么活了,我跟你大哥两个人就能干,二弟要是实在心疼爹娘的话,可以把爹娘接过去住一段时间,也跟着你享享福。”

老大媳妇没在孩子身上多做纠缠,反倒是打起了老两口的主意,反正现在秋收已经结束了,地里的活慢慢干就是了,没那么着急,如果老二他们能把爹娘接过去,家里头也能多省点粮食出来。

如果是老三、老四,她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说了也没用,他们可不是老二这样的大孝子,不过他们也不会送粮食过来,逢年过节,能带几个鸡蛋过来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