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骑兵侍从

如果说坦克是新时代的骑兵,那装甲运兵车就是新时代的骑兵侍从。

当骑兵举起长枪正面冲向敌阵时,骑兵侍从则紧跟他的步伐,清扫那些不易察觉的侧翼威胁。

历史上,苏军因为缺乏装甲运兵车,只能采取一个简单粗暴的做法,直接将步兵搭载上坦克。

如果是在行军途中,这么做还尚且问题不大,可一旦遭遇敌军突袭,搭载的步兵往往死伤惨重。

退一步讲,即便没有遭遇袭击,一路颠簸下来,步兵也很容易失去大量体力,最终影响战斗发挥。

虽说开战后,美国通过《战争援助法案》输送了苏军一批m3装甲车,但这种性能优异的装甲车,美军自己尚且缺乏,又能给苏军提供多少?

据周逸龙后世看到的一份档案显示,整个战争期间,苏军一共才接收了大约1千辆m3,甚至都不够武装两个机械化师的。

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周逸龙决定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位于列宁格勒的174厂,除去研发轻型坦克外,正好还负责过ba-10装甲车的研制。

这种六轮装甲车,周逸龙曾在诺门罕战场上见过,战斗力倒是挺彪悍,即便正面硬刚日军坦克,也能打的有声有色。

它头顶安装有一门45毫米火炮,正面装甲10毫米,最大时速55公里,配备两挺7.62毫米机枪。

此时的174厂正在根据ba-10装甲车进行改装,尝试设计一种装甲运兵车方案。

这套方案在后世叫做ba-22,它去掉车顶炮塔后,改为全封闭式装甲设计,看似还不错的样子,其实问题多多。

首先是机动问题,后世军迷都知道,大八轮才是装甲车的王道,六轮设计无论是在越野性能上,还是车辆载重上,都有不可弥补的缺憾。

再就是ba-22受到之前炮塔残留设计的影响,重心过高,导致爬坡时容易侧翻,跟大头娃娃kv2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也是周逸龙非常看重的一点,它的生存能力太差,装甲仅仅只能防御轻机枪直射,根本无法伴随坦克作战。

当着工厂设计师的面,周逸龙直接否定掉了还未成型的ba-22方案,一把拿出经后世改良的ba-23方案。

这套ba-23图纸才刚刚登场,就亮瞎了在场工程师的一众狗眼。

它同样采用全封闭式设计,却彻底摒弃了ba-22的小家子气,一上来就加长了将近四分之一的车体,如此一来,漂亮的大八轮就顺利成章的装了上去,改装更大的发动机也完全不在话下。

它的正面装甲更是被加强到带倾角的35毫米,对37毫米战防炮有着绝佳的抵御能力,即便面对50毫米反坦克炮,也有一定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