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段思瑜在这一场灭国之战中显露了自个的才能,甭管是不是仗着先进的武器,但是,他秉承着段思瑾的教导,甭管对手如何,自个都要携绝对的优势碾压过去,这样的话,就算是消耗物资多一点,但是一定能保证胜利。要是想要搞什么以奇胜正,以少胜多,那纯粹是傻缺!

段思瑜在这一点上做得一直很好,哪怕有好几次,看上去有很好的机会,似乎弄上一支奇兵就能获胜,段思瑜依旧没有冲动,既然能够稳妥地取得胜利,那么,干什么要去冒险呢!段思瑜觉得,自个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没必要现在就着急!何况,要是对付交趾这些还没完全开化的家伙都要这么着急的话,日后该怎么办呢?

段思瑜如今已经确定了自个的目标,他想到段思瑾曾经给他绘制的地图,大理的周围,有着大片的土地,段思瑜雄心勃勃地想着,自个有生之年,要成为这片土地上做伟大的帝王,如此才不虚此生!

既然未来那么光明,段思瑜自然不乐意行险了!能够消耗钱财消耗物资的,那就不用消耗人命!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至于那些物资钱财什么的,一时间用掉了,只有人还在,很快就能挣回来。

就像是这一次打下了交趾全境,交趾的贵族王室中没收的财产就将这次消耗的军费十倍弥补回来了。如今又确定让交趾变成大理的粮仓,那么,打下这片土地,就再值得不过了!何况,这番灭国大战,其实己方并没有太多的伤亡,有几个还是因为自个的误操作导致的受伤。不能继续作战的自然是直接退伍,到地方上头担任小吏,而能够继续作战的,也得论功行赏,兑现军功。

总之,大理的这一次作战看似行险,实际上大获全胜!而大理这边,随着移民的增多,和官员的不足,科举之事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因此,段思平直接下诏宣布举行科举,地方上先进行一次筛选,选出来的人才根据各自的户籍所在,前往大理或者是成都参加科举。两边的科举都侧重于实务,而不是文采,当然,大理这边难免要简单一点,毕竟,教育铺开还没几年时间,要是跟蜀中那边难度差不多,那都要选不出什么人来了!

甚至,为了让交趾那边归心,嗯,交趾如今直接设了州郡,那边同样可以参加科举,算是给交趾那边原本的旧贵族一条上升的通道,毕竟,其实交趾那时候的贵族也都是会学习汉学的,他们可以跟大理的学子一般考核,顿时,交趾那边一下子安分了不少,许多原本私底下还有些小动作的人,如今也开始磨刀霍霍,就等着科举的时候得以金榜题名,成为大理官员体系中的一员了。

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大理与交趾各方面的实力相差都很悬殊,交趾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既然大理愿意将交趾也视作本土,而不是蛮夷之地,又给了他们一条上升的渠道,即便一次考不中,总不至于之后永远考不中吧!既然有了出头的希望,大家自然不想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反抗,活着不好吗?

总之,大理的这次科举举办得非常顺利,又有段思瑾之前提供的各种防止舞弊的措施,不管是看起来,还是实际上,都显得非常公平公正,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起码不像是唐朝那边科举一样,要行卷什么的,能不能中,得看考官对你有没有什么印象。你才学再好,写得再花团锦簇,考官不认识你,多半也是白搭!相反,你要是出身什么大家,早早在考官那里混了个眼熟,那么,榜上提名就是可能性很大的事情了!

而大理的这次科举就严格多了,考完就糊名,除此之外,还得叫一帮小吏用专门的正体字誊抄,谁要是龙飞凤舞写了什么草书,导致小吏不认识,那么,对不起,下次再来吧!再无法比对笔迹,看不见名字的情况下,想要舞弊自然比较困难,因此,倒是筛选出了一批还算是通晓实务的人出来,接着就是培训,然后分派到各地去做官了。

而此时,段思瑾已经到了越国境内。

第88章

茫茫太湖之中,段思瑾从水下窜了出来,这会儿已经是四更天,湖上一望无人,段思瑾直接踏波而行,随便找了个方向行去。

太湖之中有个古老的水府,乃是上古水仙的洞府,里头还残存了一点好东西,最宝贵的莫过于一部据说是上古天皇太昊传承下来的典籍,不过,只有筑基的一部分。

但是,这对于段思瑾来说,却正好。筑基的法门其实是最能够体现一门功法的本质还有未来能够达到的极限的,有一个完美的根基,不一定能修炼到多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根基不完美,那是肯定修炼不到多高的境界的!

段思瑾得了这个之后,自然心怀大畅,因此,准备在太湖这边畅游一番。上辈子除了在父母的最后那段时间,段思瑾跟随着走过了不少地方之外,绝大多数时候,段思瑾就一直停留在京城附近,如今他没了那么多束缚,自然可以多出来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