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王世子的忧虑

买活 御井烹香 4733 字 2个月前

当时的危机,结束于买活军的示好,买活军愿意提供一部分粮食种子,分享给其余府道,但条件是耕种者必须学习汉语,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种子,不在耕种时出现问题。随着种子被赠送过来的,还有牛痘疫苗等民生急需的珍物,当然,疫苗被权贵瓜分,但汉语却没有,种田必须要田师傅出面教导,田师傅是在田间教学的,因此,通晓汉语的也必须是经得住田师傅打量的老农,就这样,汉语第一次突破了权贵的垄断,下到了百姓农夫之间。

而高丽君臣很快发觉,固然,买活军提供的种子,产量非常高,有效地缓解了各地的民生(这些田地的收成买活军明确规定必须赈灾用),但是,种子是无法自留的,必须一再引种,才能保证产量,也就是说,农夫学汉语,不是一次性的事情,在可预见的将来数十年内,会一直持续下去……

如今,民间已经有一个村子一半以上的人都会说汉语的事情了,由于会说汉语才能被挑选去种高产田,收入也势必会因此提升,村民学习的热情,是两班大臣完全没有想到的,这股热潮似乎还在蔓延,而官府对此居然束手无策!

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一百年、两百年之后,新生的高丽婴儿,还会再说本族的语言吗?要知道,本族的语言,本来就没有文字,所谓的谚文,不过是徒具其表,根本无人使用,在民间始终使用汉字作为记录语言,如果连仅存于口齿之间的本族语言,都不被新生儿学习的话,语言的消失或许会比所有人想得都要更快……

然而,这样的忧虑,现在也不是君臣所考虑的重点,将来的事情太遥远了,迫在眉睫的是更可怕的危机: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另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身为藩国的自尊呢?自称为藩国,也未免有些厚颜无耻了,这个国家等于已经完全成为了另一个国家的属地了!

但是,如果不扩大高产田的范围,在天灾之下,又该如何维持国内的稳定呢?这样的矛盾,撕扯着每个有识之士的心灵,让他们不得不泪流满面地做出完全违背本心的选择,犹如饮鸩止渴一般,不断地上报扩大高产种子的需求,以此来换得百姓们片刻的欢颜和称颂,但这仍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百姓们,往往是贪婪而无耻的,他们永不知道满足,好不容易扩大了高产种子,不至于饿死人了,他们就又很快开始抱怨高额的税负,抱怨着生活的贫瘠,让他们过冬的衣服也成了问题。

“如果是南方的大菩萨的话,他们就不会收那么高的税……”

这样的说法,让人气得头晕目眩,不得不一再地按着人中,但是,高丽人性格激烈,爱走极端,对南方大菩萨的信仰热情,已经在各府道的乡村中发疯地蔓延了开来,如今的高丽,在城乡之间的割裂是前所未有的,君臣有强烈的感觉,好像在驾驭一辆即将散架的牛车,各个部件的榫卯已经几乎要完全分离,即便一再放慢脚步,似乎也没有办法再往前走一步了!

如果彻底倒向买活军,如同从前全盘儒化一样,全盘买化,是否能改变这危险的局势呢……

如果说东瀛人还要面子的话,一直以来,以‘事大’作为主要主张的高丽人,对于寻找新主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这也是凤林君所感慨的‘敏亡若速’,这个观点的由来,这个提议,最大的障碍就来自于敏朝,敏朝不亡,高丽就无法全心事买,因为敏朝如果以高丽存有叛心的借口出兵征伐,辽东边军就近在咫尺,高丽灭国之战,无非小事而已!买地在辽北的军力不多,是不足以制衡边军的!

再说,他们又何须如此呢?即便高丽全心事买,买军也可以袖手做壁上观,这样,将来他们吞并敏朝,便可顺理成章地接手高丽土地,而不会引来高丽百姓的怨言。高丽君臣,对于江南藩王的下场是着意打听的,从中细品出的勾当,也让他们心惊肉跳,不敢深思!

可敏朝若亡,难道高丽就能松口气了么?敏朝灭亡之后,买地占有华夏全境,乃至建州人献给的广阔地方,从地理图上稍微一看,就可知道,从京城到枯叶岛、立志城,直线连过去,唯一的异土,可就是高丽、东瀛的国土了……

如果东瀛顺服,或许还好,如果东瀛不顺,需要出兵征伐的话,那么,华夏或许就会想要先取高丽,使得国土混一,供给无碍,再次出征,如此一来,高丽的命运或许反而是东瀛来决定了,这不能不让高丽人对于东瀛人,有一种特别切齿的痛恨了,东瀛人的野蛮和不服,让他们咬牙切齿,恨不能把整个东瀛岛都夷平,使其成为无人区,完全供给买活军交通,前往立志城,甚至是海对岸的黄金地——但,这也只能是想想而已,高丽的穷困潦倒,此时只有比东瀛入侵时更甚,他们哪里还打得起仗呢!

连战争的实力都没有,这样的政权,窘迫处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别看使团的嗓门大,仿佛信心十足,因为归顺于华夏,和华夏亲善,算是‘一等藩国’,对于其他的外藩极有优越感,但心中的滋味如何,只有自己知道。

别的不说,就说他们穿着的白衣吧,其实,白衣虽然是高丽人的喜好,但那也仅限于平民百姓和低等士族,王室和大臣,以着敏服为傲,但如今高丽所采取的外交姿态,其理论根据来自于王世子提出的‘高丽有史以来皆事华夏如宗长’,这个口号,模糊了华夏的两个政权,算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干涉:只要是华夏政权,那就都是高丽的宗长。既然连敏朝都认可,他们和买地的关系是华夏大小宗,那高丽亲近买地,敏朝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吧!

敏、买之间,这些年波折更多,无心顾及高丽,高丽的政策似乎两边都予以认可,但高丽自己却不能因此而放纵,一切都以此为准,绝不敢流露一点倾向,使团来到买地之后,不敢再穿礼服(敏服制),害怕惹怒了买地,也不敢穿当地服饰(买制),害怕惹怒了敏朝,左思右想之下,只能穿上最保险的,在华夏因为寓意不佳,很少有人会采取的全身白衣……窘迫之处,甚至连服饰都不能自主,这就是如今高丽的处境!

已经很糟糕,还会越来越糟糕,这就是高丽的现状,观看过阅兵式之后,对未来的认知也只有更加绝望……

凤林君身为大王幼子,年纪尚幼,喜爱玩耍,私下穿上买服,外出胡闹,这还无伤大雅,但一向稳重的王世子,今日也换上买服,和弟弟出来游荡,或许是心中苦闷难以自制的表现了,凤林君对于王世子的心情,并不能完全体会,但懵懵懂懂之间,也知道照应兄长,“兄长,如果不想再去博览会的话,我带你去看戏如何?汉人这里,街头巷尾有很多戏台,演出都非常精彩,虽然不跳舞,但也很吸引人!”

如果是他自己,早就去饮酒作乐了,高丽再穷,王子的花销也还是出得起的。提出去看戏,已经是照顾兄长的性格,不过,王世子还是摇了摇头。

“我想去大图书馆。”他沉吟着说,这位在民间素有威望,名声比父亲好了许多,甚至惹来大王忌惮的世子,性格十分坚韧,他似乎已经从买地军威的打击下恢复了过来,又一次展露了自己好学的一面,“繁华为过眼云烟,书香长留心间,难得来到这样文华荟萃之地,尽量把握机会,多看些书,多带些书回去,才不算是白来一趟。”

“说实话,大图书馆我还没有去过……”

对凤林君来说,这样的要求简直荒谬,但既然兄长开口,肯定要设法办到,还好,他来到羊城港之后,也结交了一班朋友,毕竟设法为两人弄到了借书卡,使他们不必和外地游客一样,排长队等候,而是可以列入另一条较短的队伍,进馆浏览。他排在其中,也不由得左顾右盼,对这些读书人时新的装扮,表示赞许,又自豪于自己的装束也不弱于他们,因对兄长道,“王兄,我们除了头发以外,看起来已经完全是本地人了!”

在他来说,这好像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王世子瞥了他一眼,心知如果有机会的话,弟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剃掉头发,以便看起来更加像是本地人。他有些无奈的一笑,刚要开口说话,眼神却在瞬间凝固,落在前方一个寸头汉子身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骇然讶色:

“会是吗……不会……不会是我看错了吧……”

他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喃喃自语了起来,“但这个剃了头的人……长得和京城的那位陛下……完全一模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