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当时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因此各个建设项目都不是根据国家经济的总需求设想出来的。到1941年礼萨国王让位时,相当多的工厂已经建成,其中包括纺织厂、水泥厂、制糖厂和卷烟厂等;然而,尽管国家实行很高的保护关税,但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亏本。

同觊末尔一样,礼萨国王攻击过去的各种信条。他禁止使用名誉称号,废除妇女戴面纱的习俗,命令男子戴欧式帽子。另外,最重要的是,民族主义得到强调,外来影响在可能存在的地方均被肃清。阿拉伯词语从波斯语中给清除出去,现代建筑物按照在从前宏伟宫殿的废墟中发现的阿契美尼德建筑式样建造。这种民族主义的象征是1934年用名字"伊朗"取代了"波斯","伊朗"这一名字可追溯到3000年前操印欧语的祖先那里。

礼萨国王的统治随着他1941年9月16日的让位而突然结束。在前几年中,他已越来越倾向于纳粹德国。同德国的贸易上升到第一位,德国在伊朗的专家、教师、商人和旅游者的人数不断增加。由于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礼萨国王收到了几份苏-英联合照会,要求他将德国人从伊朗驱逐出去。他的答复不能令人满意,于是,1941年8月25日,苏联和英国军队占领了这个国家。9月16日,礼萨国王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儿子、现在的统治者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回想起来,礼萨国王对他国家的影响不象凯末尔对土耳其的影响那么深远。凯末尔从先前的一场军事灾难中得到了好处,这场灾难非常之大,使凯末尔更容易废除那些过时的制度和习俗。因此,土耳其人受西方影响更久,也更能够接受西方影响。不过,礼萨国王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他的统治是伊朗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五、印度

20世纪初,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在直到可预见的将来这段时间内似乎十分牢固。1912年,为了庆祝国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在德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皇帝接见仪式。仪式在泰吉·马哈尔陵建造者沙·贾汗(1592-1662年)的接见大厅里举行。在富丽、豪华的大厅当中,国王乔治接受了印度王公和权贵们的众口一词的宣誓效忠。1914年,印度齐心协力地支持英国参战。王公们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同时至少有90万印度人在英国军队中当战斗员,另外,还有30万印度人当劳工。甘地特别热心于支持英国人的事业。他曾给印度总督哈丁爵士写信说:"在帝国的紧要关头,我愿让印度将其所有强壮的儿子作为供品奉献给帝国…我们只能默默地、真诚地、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将帝国从即将来临的危险中解救出来的工作,从而加快我们达到'地方自治的'目的的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过了30年,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便告结束。这一意外结果的一个原因在于战争本身的影响——有关民族自决的种种口号的影响和海外服役对成千上万名带着新思想和新观念返回家园的土兵所起的扰乱性影响。战争刚结束后的几年中的一系列灾害也促进了动乱。1918年的季风不足给印度许多地区带来了饥荒。早一年的淋巴腺鼠疫使许多人丧命,但它同1918-1919年的流行性感冒相比则是微不足道的,后者至少造成了1300万人的死亡!促成动乱的另一原因是,与甘地预期的相反,战后英国奉行压制政策。1919年3月的《罗拉特法案》准许政府不经审判就能拘押宣传鼓动者,授权法官不用陪审团即可判案。甘地组织了一次消极抵抗和不合作运动,来进行回击。在随后发生的骚乱中,英国将军戴尔制造了1919年4月13日臭名昭著的"阿姆利则血案"。他试图向老百姓强调政府的力量,命令军队不经警告便直接向举行政治集会的赤手空拳的市民开枪。近400人被打死,1000人受伤。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指责戴尔将军,解除了他的指挥权。但上议院却支持戴尔,通过公开募捐为他筹集了26000英镑的安慰金。然而,强烈的抗议浪潮立即席卷全国,甘地指责政府是"恶魔"。

甘地无疑是战后这场反英运动中的杰出人物。成立于1885年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在1914年以前并没有对英国人构成严重威胁(见第十五章第六节)。它实质上仍是极少得到乡村民众的支持的中产阶级运动。甘地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设法来到村民中间,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使他们参加为独立而进行的斗争。甘地虽然是一位受过伦敦训练的律师,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印度的和非西方的——实际上是反西方的——本色,国此,他能用意味深长的话语与他的人民沟通思想。

甘地的讲话朴素、富有感染力。他指出,1914年时,英国人仅以9000名行政官员和69000名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这一点之所以可能,仅仅是因为各阶层人当时正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与英国人合作。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的统治必将崩溃。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和训练人民实行不合作主义即非暴力的消极抵抗。甘地还号召人民进行抵制运动,即联合抵制英货的运动。甘地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这会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还会复兴乡村工业。他本人就曾系了一条土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甘地教导说,将不合作主义和抵制运动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实现地方自治。一旦印度的村民理解这些教导并按教导行事,英国统治的日子就不会长久了。

伦敦政府努力阻止这场正在集聚起来的风暴,于1919年12月23日提出了蒙塔古-切姆斯福德改革方案,确立了通称为"两头政治"的行政体制。这使德里的中央政府与过去大致相同,拥有一个委派的总督、一个指定的咨询会议和一个立法议会;立法议会的成员为140人,其中有100名成员是通过范围极其有限的投票选举产生的。两头政治的原则在各省政府中生效,每个省政府均由一个委派的省长、一个指定的咨询会议和一个立法议会组成,省立法议会70%的成员是通过极受限制的投票选举产生的。重大事务"保留"给省长及其咨询会议处理;次要事务如公共卫生、农业、医疗救济和教育等将"移交"给印度部长们处理。人们推测,如果这种"两头政治"即责任的分开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事务从"保留"名单转入"移交"名单。

甘地领导的国民大会党拒绝接受英国人的改革建议,这一定程度上是对戴尔事件的一个反应,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政治原因——穆斯林首次愿意同印度教徒合作。印度穆斯林认为英国及其盟国强加给奥斯曼帝国的《塞夫尔条约》过于苛刻,他们对这一条约感到震惊。为了向被围困的土耳其人提供支持,他们发动了所谓的"基拉发运动"。甘地抓住这一机会与穆斯林达成了协议,于是,所有的印度人这时都团结起来,既要求修订《塞夫尔条约》,又要求印度自治。1920年9月,他们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这种反应给人以深刻印象,但它逐渐失去了控制。甘地坚决主张严格的非暴力主义,但罢工和暴动却在许多城市发生,在农村,农民们也起来反对地主和放债人。1922年2月4日,动乱达到了顶点,当时,起义的农民进攻了乔里乔拉地方警察局,杀死了22名警察。

大为震惊的甘地立即命令停止不合作运动,但他还是被逮捕并被判了6年徒刑。两年后,他因身体不好而获释,但这时,民族主义运动已由于印度教徒中的混乱和穆斯林热情的冷却而基本消失,穆斯林因凯末尔废除哈里发制和提出强有力的世俗主义纲领而感到沮丧。

甘地获释出狱后好几年没有涉足政界。在这期间,新的、更激进的民族主义领导人正在出现,其中包括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到这时为止,国大党领导人就其出身和观点来说,基本上是中上层阶级。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时,带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政治倾向的工人团体开始出现。这一趋势导致了国大党内部左翼力量的发展,导致了以尼赫鲁为主席的全印独立联盟的成立。全印独立联盟的显著特征是:它不仅要求摆脱英国人的统治而完全独立。而且要求在印度内部按照社会主义的方式进行根本的社会变革。正加尼赫鲁所写的那样:"国大党中过去经常看布赖斯所写的有关民主主义的著作和莫利、基思、马志尼所写的著作的青年男女,如今正在阅读所能到手的有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俄国的书籍。"

尼赫鲁本人就是这种新趋势的一个很好的实例。他是一位富有的律师的儿子,曾在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读书,1912年取得律师资格。回国后,他投身于为自由而进行的民族主义斗争,成为甘地的追随者和敬慕者。然而,尼赫鲁完全不同于他的这位神秘的、苦行主义的领袖。他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一位社会主义者、一位坚信科学技术是将人类从存在已久的苦难和愚昧中解放出来的工具的人。后来,尼赫鲁与甘地分手了,因为甘地拒绝接受现代世界,他指责说:"解救印度的办法在于忘掉印度在过去50年中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全得废弃,所谓的上层阶级必须自觉地、虔诚地、慎重地了解简朴的农民生活,懂得这是一种给人以真正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