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但是,当地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用撤离的土耳其人留下的武器继续进行斗争。塞努西教团极为有效地组织和领导了人们的抵抗活动,至1915年夏,意大利人已被限制在沿海地区的六个据点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人又试图将他们的权力强加给整个利比亚,但没有获得什么成功。他们只占据了沿海地区,而大部分内地仍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

意大利人在利比亚的失败是对欧洲威望的一个严重打击。但是,它很快就因摩洛哥的里夫山地人使西班牙人遭受的惊人惨败而相形见细。好几个世纪里,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领地一直限于地中海沿岸四块极小的飞地。其时,法国已在从阿尔及利亚向外扩展,于1881年在突尼斯建立了保护领地,并在1906年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后开始占领摩洛哥。这促使西班牙人采取同样的行动,他们与法国达成了一项瓜分摩洛哥的协议,并于1909年开始向内地推进。他们推进的速度十分缓慢,因此,几年来几乎未遇到抵抗。接着,1921年夏,他们突然遭到了一次惨败——这是自1896年埃塞俄比亚人在阿多瓦打败意大利人以来西方军队所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

予以这一出乎意外的打击的是里夫部落民的领袖阿卜杜勒·克里姆。他在西班牙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懂得西方技术的价值,并知道如何利用西方技术。受惊的西班牙人不断涌入摩洛哥,达15万人,但是,未能克复大部分地区。1923年夏,他们提出给克里姆以自治权,但是,因胜利而洋洋得意的克里姆要求完全独立。到1924年时,西班牙人又被限制在沿海地区,在内地只有少数几个要塞,而且这些要塞通常都处在里夫人的包围之中。实际上,这时的克里姆已成为整个西属摩洛哥的主人。

第二年,克里姆不仅向西班牙人挑战,还向法国人挑战——这是一个直接导致他灭亡的举动。这一失策一方面起因于他需要法国防线后面的某些产粮地,一方面起因于他错误地估计了法国的政治形势。他对法国人中存在的厌战情绪的程度估计过高,而且还对法国共产党许诺的支持印象太深。1924年9月2o日,法国共产党领导人雅克·多里奥致电克里姆,祝贺他战胜西班牙人,并表示希望"他联络法国和欧洲的无产阶级,与包括法国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直到彻底解放摩洛哥领土。"多里奥在表示他的良好愿望时无疑是真诚的,但是,他不能以有效的援助支持他们。

1925年4月13日,克里姆趁法国援军尚未到达,开始了他的进攻。里夫勇士们穿过法国人的防线,唤起了内地的一些部落。法国要塞由于被切断了同根据地的联系,不得不一个接一个地撤除。彻底的大失败只是由于法国正规军和占外籍军团的绝大多数的非法国人的忠诚才得以避免。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致使西班牙和法国缔结盟约,决定采取联合行动对付里夫人,其中包括从陆路和水路封锁里夫领土,以阻止军火走私。不过,克里姆最初的进攻就未能取得胜利,这意味着他灭亡的开端。法国和西班牙的资源合在一起占有压倒的优势,因此,里夫人的最终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到1925年秋时,6万里夫军队所面临的是28万法西联军。这种力量悬殊实在太大,尤其是自克里姆在法国人的后方举行全面起义未获成功以来。冬春两季,克里姆遭到了一连串的失败,直到1926年5月27日他宣布投降为止。他被流放到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克里姆虽未能赶走法国人,但他的功绩已唤醒了整个马格布里,激励着别世纪测年代成立的各民族主义党派;这些民族主义党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功地为自由而战斗。

四、波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波斯已被划分成英国和俄国的势力范围(见第十四章第四节)。大战爆发后,国王宣布了保持中立的官方政策;由于他缺乏力量实施这一政策,这个国家的北部地区不久便被土耳其和俄国军队占领,南部被英国侵占。波斯政府的权力几乎没有超出首都郊区。这场大混乱十分严重、普遍,因而促成了1918年的饥荒;据估计,在这场饥荒中,有2o0万人饿死。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低得惊人,这一点在一位外国观察家的报道中得到暗示。他说:"毫无疑问,1918年饥荒所带来的不幸由于那些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的操纵而大大加重。"

大战结束时人们发现,由于俄国人忙于革命和内战,英国人控制了波斯大部分地区。英国人决心维持这种控制,一方面是因为波斯对保卫印度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英波石油公司的石油开采地;这些石油开采地对帝国海军的极端重要性在大战期间已得到充分证明。因此,英国人通过重金贿赂,诱使波斯总理及其两名内阁成员于1919年8月9日签订了一个协约;协约规定:提供一笔贷款,修订关税税则,向政府各主要的部提供英国顾问,提供英国军官以组建宪兵队,重建军队和敷设一条铁路。这些条款显然对英国极为有利,因而许多人担心,战前两大强国的控制这时会为一大强国的控制所取代。经过多次辩论后,波斯议会拒绝批准这一协约,协约失效了。

其时,俄国人并没有闲着。1918年1月14日,他们通告废除1907年的《英俄协定》及其"之前和之后[沙皇时期」以任何形式限制和约束了波斯人民自由、独立生存的权利的一些条约"。更准确地说,1918年6月26日,他们宣布取消俄国人在波斯的所有租界和特权以及波斯火沙俄的所有债务。推测起来,布尔什维克在面临内战和外来干涉的情况下,作出这些彻底的让步,是希望抚慰他们的波斯邻人、促进殖民地世界反西方的民众起义。这些打算或许可解释布尔什维克当时向土耳其人和中国人所作的类似的让步。

俄国人进一步奉行他们的政策,于1921年2月26日签订了正式的波斯-苏联友好条约。此条约给波斯人的好处是:正式取消所有的未偿债务,交出在波斯的所有有形贸易设施,废除所有租界、治外法权和其他特权。另一方面,某些条款则对俄国人有利,其中包括:波斯无权将俄国交出的北方五省的租界让给其他任何强国,如果外国列强用波斯领土作为反俄国的作战基地,俄国人有权派军队进入波斯。

在磋商这一条约的同时,波斯的政治生活正变得更加混乱。例如,1921年1月19日,一位总理辞职,四天后,他复职,并于2月3日组成一个内阁,这一内阁于6日辞职,16日,他又组成另一内阁,这一内阁又于21日被一次政变推翻。策划这次政变的是礼萨·汗,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俄国人组织的波斯哥萨克旅的一位上校。波斯以后20年的历史就是这位统治者的历史,他上升为这个国家伟大的具有革新精神的国王。

礼萨是一位严肃、真诚、有异乎寻常的胆量和决断力的军人。由于他专心致志地履行军人职责且才能出众,他由士兵升为军官,并赢得了其部下的尊敬和忠诚。1920年秋,当英国人强迫哥萨克师的俄国军官辞去他们的职务时,他的机会来了。礼萨进入了权力真空,到1921年2月时,他已强大得可以领导推翻政府的政变。从此,他的地位迅速上升。政变之后,他马上成为波斯军队的总司令。几星期后,他被任命为军事大臣。在成立和撤销了几个部之后,他于1923年10月28日自任首相。这时,卡札尔王朝的统治者艾哈迈德国王离开波斯前往里维埃拉;两年后,即1925年12月15日,礼萨接受王位,建立了一直幸存到现在的巴列维王朝。

尽管礼萨国王为人有怪僻之处和过分行为,但他的统治犹如吹入腐败、无能和蒙昧主义占优势的环境中的一股新鲜空气。的确,这位国王使人联想起他所钦佩和效法的凯末尔。他的第一个措施是加强军队、使军队现代化,以便消除波斯遭瓜分的危险。在他掌权之前,俄国军官统率的哥萨克师控制了北部诸省,英国军官统率的南波斯步枪队控制了南部诸省,而瑞典军官统率的宪兵队只是在理论上维护波斯的民族利益。在通过大不列颠的干预去掉俄国军官之后,礼萨国王这时又摆脱了英国和瑞典同僚。然后,他将被遣散的部队组成一支拥有4万人的统一的现代化民族军队;他对这支军队非常关心,并将大量钱财用于这支军队。礼萨国王由于有了这支听他支配的军队,能够抵抗不正当的外来压力,还能维护中央政府对那些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事实上一直独立的部族首领的权力。

礼萨国王还试图使其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最惊人的表现是敷设横贯伊朗的铁路。这是英国人和俄国人长期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英国人企图通过伊朗使印度同欧洲的铁路网连在一起,俄国人希望将他们的已到达大不里士的铁路延长到波斯湾。礼萨国王既不管英国人也不顾俄国人,设计出他自己的路线。这条路线虽然在经济上并不切合实际,但颇为惊人:在全长870哩的路线上需要架设4000多座桥梁、开凿200多条隧道。这条铁路于1939年竣工,它注定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把军用物资运至苏联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这条铁路可代表礼萨国王的经济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