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要批评,要交谈

第四章 不要批评,要交谈

1要想采蜂蜜,就不要捅蜂窝

不要批评、责备或者抱怨他人。

1931年5月7日,纽约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刑事案件:在经过数个星期的追捕之后,纽约警方终于抓获了绰号“双枪”的杀手克罗雷。

据悉,警方动用了一百五十多名侦探和警察,重重包围了克罗雷藏身的楼宇。

他们控制了周围的其他几栋大楼,并在那里部署了大量狙击手。

之后,他们爬上克罗雷藏身楼宇的楼顶,凿了一个洞,试图将催泪弹从这个洞口扔进去,以逼迫克罗雷缴械投降。

在随后的时间里,枪声在这片优美安静的住宅区响了起来,不仅有手枪的声音,还有机关枪的“嗒嗒”声。

克罗雷没有投降,而是躲在一个堆满杂物的大沙发后面朝警察射击。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成千上万的市民不仅没有躲避,反而伫立在街道两侧,怀着激动的心情观战。

逮捕克罗雷以后,警察局局长马洛里评论说,克罗雷是纽约有史以来最穷凶极恶的杀人狂。

他认为,克罗雷生命如草芥,随时都有开枪杀人的欲望。

那么,克罗雷本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罪行的呢?

在陷入重围之时,他写了一封打算公布于众的长信。

他写道:“在罪恶的外表下面,我有一颗倍感疲惫的心灵,虽然疲惫,但它依然善良、仁慈,并不愿意与谁为敌。”

在被逮捕之前的一天,克罗雷驾车奔驰在长岛的乡间公路上。

当他停下车与女友亲热时,一个警察走了过来,说道:“我需要检查一下你的驾照。”

克罗雷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掏出手枪,就给了警察好几枪,警察当场倒地身亡。

之后,克罗雷从车里跳出来,解下警察的佩枪,朝尸体又开了一枪。

这就是拥有一颗“善良、仁慈的不愿意与谁为敌的心灵”的克罗雷先生的作为。

克罗雷最终被判处电刑。

在临上刑具之时,他会说什么?

罪有应得吗?

不是,他说的是:“我之所以杀死他,是为了捍卫自己。”

提到这段故事是要说明,克罗雷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恨和自责。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

那么,请再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阿尔·卡朋,被称为“人民公敌”,是全美国最臭名昭著的人。

这个在芝加哥伏法的罪大恶极的黑社会首领,在临死之前都不认为自己有罪,不仅没有谴责过自己,还认为自己是美国人民的“恩人”。

他认为他为这个社会奉献了太多,却得不到认可。

他说道:“我将自己最好的人生岁月献给了人们,让他们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但我得到的却是误解和谩骂。”

被“自己人”干掉的达奇·舒尔茨在生前也有类似表述。

他曾经对新闻记者说,他是一位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实际上,这位认为自己是“好人”的人,却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刘易斯·劳伦斯在关押重刑犯的纽约辛辛监狱当过多年监狱长,曾经与我有过信件来往。

他跟我介绍说,很少有犯人认为自己是坏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对自己的罪行有合乎逻辑或情有可原的合理化辩解,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总之,他们不认为自己应该被关进监狱。

既然连蹲在监狱中的罪犯都没有反省和自责,那又怎能苛求普通人主动承认错误呢?

事实表明,不论人们犯下多么无可挽回的错误,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会自责和检讨,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仅不会自责,甚至面对别人的批评,也无动于衷。

批评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警惕性,进而想尽办法为自己辩解,因为批评伤害了人们的尊严,不仅会引起辩解,还可能招致对抗。

心理学家史金纳的一个动物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点:受到处罚的动物较之受到奖励的动物,在学习模仿方面的效率和持续性都很差。

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来自动物的结论也适用于人类,批评也许可以短暂有用,但不能一直有用,而且还会引起反抗。

因此,另一位心理学家就说:“人们排斥批评的愿望,与渴望赞赏的愿望一样强烈。”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批评而引起的羞愤常常使人们的情绪跌至冰点——不仅如此,它依然对改善事实没有任何帮助。

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可以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

那场发生在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两位总统之间的著名争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卸任总统,搬离白宫。

在他的支持下,塔夫脱做了接班人。

之后,西奥多·罗斯福前往非洲狩猎。

从非洲回来以后,他转变了态度,先是公开指责塔夫脱总统因循守旧,尔后又打算第三次出任总统。

为此,他不惜冒着毁灭共和党的风险,试图组建一个新政党。

在随后的选举中,共和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只获得了两个州的胜利。

作为总统,塔夫脱面对西奥多·罗斯福的指责,并没有自责,相反,他感到极其委屈。

他眼含热泪地说:“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但是我已经尽力了。”

我不知道他们两位谁对谁错,我也不关心这个。

我要说明的是,不论西奥多·罗斯福怎么指责塔夫脱,塔夫脱不仅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反而不断地极力为自己辩解。

一旦犯错,人们不会主动自责,只会迁怒于人,指责别人。

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是如此。

因此,当我们要批评人时,要想想克罗雷、阿尔·卡朋和达奇·舒尔茨这些人,他们不仅会为自己辩解,也可能反过头来批评我们。

因为批评就像是家养的鸽子,虽然会飞出去,但迟早也要飞回来。

1865年4月15日的早晨,林肯总统躺在华盛顿福特剧院对面的一间简陋的卧室里,在前一天晚上,他在福特剧院遭到约翰·布斯的刺杀。

在林肯弥留之际,守候在床前的陆军部长斯坦顿说道:“躺在这张床上的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领袖。”

我曾经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研究林肯其人,或许有人会问我,这位“完美领袖”与人交往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碰巧的很,我特别对林肯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做了大量研究。

林肯是个喜欢批评他人的人吗?

我的回答是“是的”。

在他年轻时,他在印第安纳州做律师,那时候他经常批评和攻击他的竞争对手,有那么一次,他差点儿为此葬送掉自己的性命。

那是在1842年的秋天,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匿名信,嘲弄一位名叫詹姆斯·希尔斯的爱尔兰政客,让对方在当地出尽洋相。

詹姆斯·希尔斯是个自大且好斗的人,在气急败坏之极,得知是林肯在嘲弄他。

于是,他找到林肯,提出要和林肯决斗。

林肯一向反对通过决斗解决矛盾,但迫于脸面,他只好接受了。

就在他们在密西西比河畔准备一决生死的最后关头,有人出面制止了他们。

这件事对林肯影响极大,他从中得到了教训。

从此以后,不管是因为什么事情,他再也没有批评、嘲讽过任何人。

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先后委派了很多将军统领波多麦克河流域的军队,但这支部队还是接二连三地打败仗。

人们纷纷批评这些不堪为用的将军,但林肯却没有指责他们,仍然平和地对待他们。

他认为,如果不想被别人横加指责,那么自己就应该首先做到不非议别人。

不仅如此,即使是南方的叛军,林肯也不批评指责他们,他说:“如果我是他们,也会叛乱的,所以不能批评他们。”

不过,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林肯也有批评人的时候。

在盖茨堡战役期间,南方军失利,南方军统帅罗伯特·李将军被迫率军南撤。

当时正是雨季,波多麦克河涨水了,南方军无法渡河,被北方军包围。

林肯立即命令将军米特马上发起攻势。

为了抓住战机,他特别叮嘱米特立即进攻,不要召开部署会议了。

但米特并没有完全执行林肯的命令,而是按部就班地召开了部署会议,一再拖延进攻时间,而且还用各种理由搪塞林肯。

结果,等河水退潮以后,南方军逃出了包围圈。

事后林肯震怒至极,他给米特写了一封信。

在经历了“詹姆斯·希尔斯事件”以后,林肯写的信一直都是极其克制和拘谨的,但在1863年写的这封给米特的信却是个例外。

林肯写道:

尊敬的将军:

我认为,你一定清楚罗伯特·李的逃脱,会给我们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我们已经取得了多个胜利,罗伯特·李又被我们包围了,就在我们的手掌心里,如果能够抓获他,整个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但我们放走了他。

分析目前的形势,我断定战争还将继续下去。

在上个星期一,你没有在河的北岸一举击溃罗伯特·李,那么,在河的南岸你又怎么可能击溃他呢?

我对你取得战役的胜利已经不抱有希望了,因为你已经浪费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这使我感到无比悲痛。

米特看到这封信以后,将作何感想呢?

人们不得而知,因为米特就没有收到这样一封信,林肯虽然写了信,但没有寄给他。

直到林肯去世,人们才发现了这封信。

据我猜想,林肯肯定是这样说服自己的:“我不能这样草率地批评一位将军。

相比起来,我在没有硝烟的地方下达命令,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如果让我上了前线,当我看到血流成河,当我听到呻吟呼救,也许我也不忍心立即发起进攻,也许我的所作所为,与米特一模一样。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批评他也于事无补,虽然能消除我的情绪,但米特也会为自己辩解,他也会指责我,对我产生抵触。

他可能会因此而辞职,不再为我效力。”

在说服自己以后,林肯就没有寄出这封信。

原因很简单,林肯明白,批评是没有效果的。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改变或者控制身边的某些人,我也喜欢这样做。

但这改变和控制,为什么不先从自己开始呢?

即使是最自私的人也明白,完善自己是有益无害的事情。

中国的哲学家孔子就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话。

年轻时,我很渴望能够出名。

当时,我打算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一些有关文学和作家的文章,希望从理查德·戴维斯那里了解到作家的一些情况,于是给这位蜚声美国文坛的大作家写了一封信。

几个星期以后,我收到理查德·戴维斯的回信,但这是一封“口述记录,未经审读”的信。

我很在意这两句话,于是,我学着理查德·戴维斯的样子,也给他回了一封“口述记录,未经审读”的信,希望引起他的注意。

很快,理查德·戴维斯就把我的原信退了回来,在结尾处,他以潦草的笔迹填了这样几个字:你的态度坏到无可救药了。

我承认是我错了,但出于人的本性,我对理查德·戴维斯产生了愤恨,直到他去世之后,我还记恨在心。

虽然我不肯承认,但事实上他给我造成了伤害。

因此,如果想让别人记恨一辈子,就用过分的话批评他们吧。

事实上,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批评或抱怨别人,如果想让自己变得聪明,就要对自己有所克制。

本杰明·富兰克林很会与人打交道,他的秘诀不仅是“不说别人的缺点”,还有“只说他们的优点”。

不要试图批评别人,应该尽量理解他们,搞清楚他们如此行事的原因,这比批评更有作用。

正如约翰逊所说:“理解就是原谅。

在生命的末日,上帝也不忍心批评谁。”

既然如此,我们又能批评谁呢?

2先表扬,后批评

如果要批评或指责某人,应该先表扬他一番,然后再委婉地批评他。

这样的批评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担任总统期间,我的一位朋友应邀拜访白宫。

当他走进柯立芝的办公室时,碰巧听见柯立芝在跟自己的一位女秘书说话,柯立芝说的是“你的这件衣服可真是漂亮啊!你真是个迷人的姑娘!”

众所周知,柯立芝为人沉默寡言,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用这样的话夸奖自己的女秘书。

女秘书受宠若惊,顿时脸红了。

此时,柯立芝接着说道:“别不好意思啦,我只是希望带给你快乐。

不过,我还希望以后看到你处理的公文时,不再出现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

虽然柯立芝指出女秘书缺点的方法有些太过直接,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却十分巧妙。

通常来说,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表扬之后,再听到批评,就更容易接受了。

理发师给人们刮胡须时,总要先涂一层剃须膏,也是这个道理。

麦金利在1896年竞选总统时,也运用了这个道理。

当时,共和党内的一位重要人物费尽心思写了一篇自认为很成功的演讲稿。

他得意扬扬地在麦金利面前吹嘘,但在麦金利看来,他的这篇“不朽之作”虽有可取之处,但缺点也有不少,如果贸然发表出去,可能会引发轩然大波,使共和党处于不利地位。

但麦金利又不忍心伤害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简简单单地说“不”。

沉思片刻,麦金利说道:“这的确是一篇难得一见的精彩稿件,我认为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写出这种水平了。

这篇演讲稿可以在其他许多场合使用,但有些比较特殊的场合,它怎么样呢?

在你看来,它依然能适用,但在我看来,它就不能适用,因为我要从整个共和党的立场出发考虑它的影响性。

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现在,请你按照我的提示,再写一篇给我。”

那位党员按照麦金利的吩咐,果然又写了一篇,在经过麦金利修改以后,最终发表了。

下面所举的例子,是亚伯拉罕·林肯一生中所写的第二封著名信件。

林肯写这封信所花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分钟,但这封信的价值却高得惊人,在1926年的公开拍卖中,它拍出了12000美元的高价,要知道林肯本人的所有积蓄都没有这么多。

这封信写于美国内战最艰难的1863年4月26日,是林肯写给约瑟芬·胡克将军的。

当时,内战已经进行了18个月,北方联军接连打了败仗,一退再退。

颓废的战况使得人心惶惶,全国都处在震惊之中。

在前线,数以千计的士兵临阵脱逃;在首都,共和党人趁机挑起事端,企图逼迫林肯辞去总统之职。

形势的确令人沮丧,就连林肯本人都说,“我们似乎已经走向了灭亡,就连上帝都不愿意保佑我们了,我甚至看不到一丝希望。”

也许,这封信是林肯担任总统以来写的措辞最为严厉的一封信,尽管如此,林肯还是在指出胡克的错误之前,先表扬了他。

尽管胡克所犯的错误都是致命的严重错误,但林肯却没有这么说,他落笔稳健,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像外交辞令那般老练圆滑。

我之所以引用这封信,是为了说明林肯是如何说服一位身系国家命运的固执的将军的。

以下就是这封引人注目的信:

我任命你为驻波多麦克地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我之所以肯这样做,是因为我有足够的理由这样做。

尽管如此,在有些事情上我对你还是不太满意,我希望你能够明白这一点。

你是一位智慧干练的军人,这让我感到欣慰。

我也相信,你不会混淆军人的天职和政治把戏,事实上,在这方面你一直做得很好。

你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你有雄心壮志,只要把握得当,也并无害处。

但你不能放纵你的野心,在伯恩赛德执掌兵权时,你极力阻挠他的计划,这是不对的,对你的祖国、对你的战功显赫的同僚,都是一种很大的错误行为。

最近,我听说你认为政府和军队需要由强有力的领袖实行独裁统治,但我任命你为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时,却没有考虑你的这一观点,我没想那么多。

我相信你应该知道,只有能够率领军队打胜仗的将军,才是强有力的人,才有资格成为领袖。

现在,我希望你能给我和我的国家带来胜利的喜悦,为此我宁愿成为独裁者,让你能强有力的统率军队。

政府会像支持其他的将领那样给你和你的军队提供足够的支持。

但我还是担心一件事,在过去,你引导着中下级军官和普通战士质疑你的上级,那么,如今你成为了他们的上级,他们是否一样质疑你呢?

因此,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让你摆脱这种担忧。

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这种思想,因为即使拿破仑复活,面对这样的一支军队,他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万事不要操之过急,一定要小心谨慎,精神饱满地夺取战斗的胜利。

尽管我们不可能是柯立芝,不可能是麦金利,更不可能是林肯,但我们依然有权利知道应该怎样在日常的商业交往上运用这个方法。

也许你还在怀疑它是否有用吧?

那么,我再讲讲来自费拉德尔菲亚的迪伦的例子吧。

迪伦所在的公司接了一项业务,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建造一栋巨大的商业办公楼,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将承担巨额的违约金。

可喜的是,工程一直按照计划进行着,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然而,就在即将完工的时候,却出了差错:负责提供外部装饰品的合作公司突然表示,他们无法按时交付装饰品。

这可就麻烦了,没有外部装饰品,整个工程就不能完工。

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要支付数额巨大的违约金。

紧急时刻,迪伦奔赴纽约与负责外部装饰的公司老板交涉,希望能挽回局面。

当迪伦见到那位老板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的名字是独一无二的。”

那位老板感到很奇怪,就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呢?”

迪伦继续说道:“我在火车站时,在电话号码簿上查找你的住址,发现这里只有你一个人叫这个名字。”

那位老板表示难以置信,说:“我怎么没注意到。”

于是,他拿来了电话号码簿,发现迪伦说的没错。

接着,他有些傲慢地说道:“在美国,我这个姓氏并不常见。

其实我的祖上是荷兰人,在两百多年前才来到美国。”

等他谈完他的祖辈的事情,迪伦又对他的工厂赞不绝口,说道:“你的工厂可真是够大的。

它是我见过的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铜器加工厂。”

那位老板更加高兴了,说道:“这可是我毕生的心血啊,我以此为荣。

你愿意参观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