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王维是比较会做官的,即便他心中可能也不喜欢这样,但是人家表面功夫做得漂亮。】

杜甫沉吟。

他也是不愿这样的,他和李白都是。

但是他二人这样的事情做得不少。

难道就因为王维的夸赞的诗句写得好?

他当然知道王维的诗写得好,而且王维的诗一直以来都是很受人们的欢迎的。

思虑半晌,杜甫其实有些想通了。

道理很简单,并非其中的一点,王维的诗歌名气,王维的审时度势甚至是王维的运势可能都比他好,所以他没有成功,但是王维成功了。

【第二年,王维就跟着玄宗一起回了长安,算是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在同年,张九龄罢相,玄宗让李林甫、牛仙客并相,这事情对王维应该也有影响,但是他依旧是右拾遗,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就是唐玄宗前期清明后期昏庸的分界线。】

李隆基遥想那一年发生的那些事情。

分界线,他做了什么?

难道就是用了李林甫?

张九龄是犯了什么事来着,想到那事情李隆基就不由得想起自己死去的儿子,一想起头就疼。

看来真是年纪大了。

【又过了一年,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王维依旧任右拾遗,他在京中左右逢源,写了许多的应和诗,也过得并不快乐,已经产生了思退之意。】

他被张九龄提拔上去的,张九龄走了,那他的日子肯定也不好过。众人都这样想。

日子不好过,这时候产生思退之意这就再正常不过了。

若是在朝堂一直被打压,或许隐居对他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他适合隐居山林。

【其中寄给张九龄的《寄荆州张丞相》就很清楚地表达了他这样的想法。】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我思念的人在哪儿呢?王维当然知道,可是他却只能远远地怅然地望着荆门山的方向,也就是张九龄被贬之地。“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您并没有真正赏识我的人,您的举荐我终生难忘。】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如今您远离了朝堂,我也要像您一样归隐山林,“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看着大雁渐渐南飞,我的心意要怎么寄给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