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两人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并不能实现殊途同归,我非常主观地觉得苏轼的做法会更具有持续性一点,有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要百姓苦的这个症结没有解开,百姓的日子都没办法好起来,社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稳定。】

此话一出,毁誉参半。

大多数百姓自然觉得有道理,也不管他们的日子是不是可以好起来,只觉得苏轼就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当真以为他们傻吗?

朝廷还不是靠着他们的粮食过活,没有他们哪有那些人的好日子?

而且没有天下的如此多的百姓,哪有大宋?

偏偏有些人就不懂此理。

【但是我们站在当时王安石的角度来看,王安石一行其实也没有什么错,他跟当时施行均输平准的汉武帝是一样的,他们追求的是迅速解决财政问题,因为当时的北宋国家财政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刘彻一再被戳痛处,心中多有不满。

可是他就算不想承认也得承认,大汉很强,却也有些财政上的困难。

然而军费支出那是必须要有的,否则,落得像宋朝那样的下场如何了得?

【苏轼曾就赋税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减免赋税,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很难实现,因为本来没钱,再一减,这个吏部就没法干了,第二个是让国家买田,招募租客,也就是将土地收归国有,这个提议在王安石的《兼并》中也提到过,只是他们两个所选择的方式不同。】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派去眉州的人已经回来了,不日,苏家一口人也会来到汴京。

看到如此人才,欧阳修心中还有些打鼓,届时自己教导,还能教得比巨幕中的他更好吗?

只可惜这孩子生得晚了些,若是如今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就好了。

【就从土地问题上来看,就能看出他们两个人不同的做事风格,王安石认为地将土地收归国有是将所有的土地强制收归国有,是彻底地改变土地制度,这种制度上的大改历来都是腥风血雨艰难实现的,因为在他们那个时候很多富豪大家都靠着土地获得利益,这样强制征收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更何况是那些大家族,所以这样做不可能不引起反对,我们看到的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也没有这一条。】

他倒是想。

其实在听了《兼并》一诗之后,许多人对这建议都蠢蠢欲动。

但是最后却还是没人敢赞同,本来这变法一事就要得罪不少的人,这是一下就要人家半条命,换谁谁愿意呢?

所以即便是现在如此风格的王安石也还是没能实现这想法。

【相比之下,苏轼的措施就温和许多了,他认为可以让国家去买地,然后租给农民。乍一看苏轼的想法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国家的土地租起来肯定能更让人放心,但是这里面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钱,国家没有钱怎么买地,要这样搞那肯定不是一两块地可以解决的,那肯定得大规模进行,朝廷给不起。】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如今的苏轼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