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听到要解说李清照又不由地都竖起了耳朵。

在他们看来,虽然李清照在丈夫死后改嫁而不守贞节,但是那可是李清照啊,是文采斐然、词作惊艳的易安居士啊!

预告来得猝不及防,而这一次的预告依旧保持着先时的风格,一出场便是小时候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故事从汴京城开始,小姑娘家境条件一看就很不错,绫罗绸缎、珠宝首饰,身上的一件件都是许多百姓见了要避开的那些贵人的装扮。

但那些穷苦的百姓们早已经习惯了,从古至今,世界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的世界。

所以幕中女子提及的人都是那些贵人,他们就只能是当成热闹看看,热闹过后,该做什么他们还得做什么。

可这点落差完全不影响他们看热闹。

糯叽叽的小丫头转眼就变成了大姑娘。

巨幕中显示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手持酒壶倚在矮几之前,她面色微醺、眼神迷离,那样子 让许多人直呼有辱斯文。

尤其是将三纲五常刻进骨子里的不思变通又不知道李清照的那些读书人更是看不上。

“此女怎的如此放浪?”

虽说幕中女子说此女是才女,才女又如何,才女便可以这般不守礼节了吗?

说是这般说,倒也没见谁的眼神舍得从那巨幕上挪开。

下一刻,巨幕之上便出现一列文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默了默,算起来这小丫头才十多岁吧。

早听闻此女不简单,倒是也没与之交往过,巨幕中虽只提了这么一两句,但苏轼也能看出其中的韵味。

也难怪,她敢批判自己了。

苏轼笑笑,倒也不在意,并不觉得一个小姑娘的评价能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

若小姑娘说得对,自己也不是不能加以改正,不过似乎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这时,巨幕中的李清照穿着宋朝盛行的绿色嫁衣,出嫁了,对方看起来亦是达官贵族家的公子,两人站在一处便让人觉得十分般配。

两人琴瑟和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不少人都不由自主地羡慕起来。

而后旁边出现词句,“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以前的那些文人看着李清照的诗句只觉稀松平常。

词为小道,虽说先时苏轼的诗让他们心中的这种观念有所动摇,但苏轼是“以诗为词”,到底是离不开诗。

而且那苏轼不是被称之为三大仙才之一吗?

天下能有多少个三大仙才之一呢?不就三个吗?

这其中可没有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