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页

凤凰台 怀愫 959 字 2个月前

婚期将近,她本不该出来,可既是卫善相请,师夫人替女儿保驾,护着她出来,卫善把那个匣子往她面前一推,下巴一翘,笑盈盈道:“喏,这是还礼。”

师清如的脸立时红起来,她盯着那只匣子,就是不好意思伸手,心里又感激卫善,成天儿在家里听母亲念叨她这是命好,若是碰上那专爱掐尖的,哪能婚前就替他们牵线。

心口怦怦直跳,难得害起羞来,便是宫中千秋宴那一日,她也没脸红,论起亲事半点儿不羞。卫敬容喜欢她大方不拘泥,若是寻常侯爵怕要挑剔师家女的礼数,可卫家却非得这样一个人才好,若似旁文臣女儿,见人说话绕上七八道弯,那可怎么主持中馈。

卫善心里有些打鼓,不知道哥哥会不会喜欢师家姑娘,姑姑给他去了信,卫善也写了信过去,上辈子哥哥没能成婚,到底如何,她没命知道。

可既然两边有来有往,那便开了一个好头,从此若能夫妻和睦,也算是放下了一桩心事,卫善伸手替她打了匣子,师清如揭开红布,才刚看见簪头就止不住羞意,把那对钗又包起来,心里悄悄盘算,等到大婚之后第二日戴上。

卫平从清江赶回来成婚,特意上奏折提前,要回来素服乌纱拜祭太子,秦昭那本《文选》呈到正元帝的案头,他久久都未说话,秦显写的那些信字,只言片语都被他收在箱中,记在心里。

二月周年祭之后,三月初便是卫平大婚,两桩事在办,往晋地去的船只也早早离了港口,七八只船满载了箱笼的船只离了岸,吴三随船押运家私先去晋地。

家里陡然空了一半,等到卫平和师清如两个成婚五日之后,就在港口饯别,送他们登船往清江去,秦昭和卫善也要三日后坐船去晋地。

第217章 道别

师家对这桩婚事的满意全都写在脸上, 新姑爷生得俊朗非凡,虽是武将却很有些斯文气, 骑着高头大马到师家来迎亲的时候, 群贤坊里家家户户都伸头出来看, 一见着卫平的相貌,便都交口称赞。

师家调任京城时候不长,不曾见过卫平立了战功回来跨马走街的样子, 他人又在清江无法相看, 着人到外头打听,都说卫将军相貌是极好的, 可到底没亲眼见过, 心中一直打鼓。

反是师清如安慰母亲:“娘就看看永安公主皇后娘娘, 便知道卫家的相貌了。”一家人总有些眉眼相似, 譬如师清如,就有一双明澈澄清的眼睛,像她的父亲, 师大人这一双眼可是大理寺有名的秋毫不放, 被这双眼睛一打量,就似落入寒潭。

卫善和卫平一母同胞,若真是兄妹相似,那这卫平自然俊俏, 师夫人又怕这付相貌太过风流,到底是亲事定得太急了些,可卫平都已经十八九了, 自己的女儿又正当年,再拖晚些,倒是她这当娘的不慈。

等卫平从清江回来,参加先太子的周年祭,师夫人便让丈夫着意看看,师大人一甩袖子:“胡闹!大丈夫又不凭脸面吃饭。”

在丈夫这儿碰了一鼻子灰,又让自己两个儿子去看,谁知卫平似也知道师家忐忑,大大方方拎了礼盒上门一趟。

师家住的是群贤坊,自前朝起便是三四品文臣齐集之地,早年还有尚书挑女婿的佳话,这一片的屋子制式都差不多,师家的正堂有一楼夹层,开了小窗,按上雕花木头,虽不能打开,却能藏身楼上,从小孔里看底下的客人。

卫平拎着礼物上门,既是女婿了,隔不得十来日就要成亲的,怎么也该挪到花厅去见,师大人到底磨不过妻子,在堂屋见他,知道女儿就藏在那小窗后头。

翁婿两个难道竟有话说,卫平这些年虽在外头,可当年读书是跟着袁礼贤读的,那会儿袁礼贤还不是宰相,不过是个谋臣,刻不刻苦随口一句便能知道。

师琅见着这个女婿眉开眼笑,接连三回叫人添茶,师清如和丫头就在夹屋里,弯着身子从小孔里瞧出去,从高处往低处看,只能瞧见他身姿挺拔,面貌微黑。

再想绕过另一边去,这夹屋铺的都是木板,又多年未用,有两块已经松动了,脚步一动,轻声一响,师清如心都提起来,还想着自己父亲嗓门大,必不会发觉的。

卫平带来的四样礼中,有一幅山水长图,是卫家的旧藏,师大人当堂便铺开来,眼睛恨不得凑到纸上,一只手拢着胡子,一只手缩在袖子里,不用手去碰那长卷上的墨痕。

卫平陪坐,他在清江,一应事务都是妹妹姑姑帮着操持的,到要成婚才上门拜见岳父,这才带了厚礼来。夹层里有人,他才刚坐下就已经知道了,趁着这会儿未来岳父低头看画,他转身抬头,对着木雕花窗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