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章 各行祖师(小修)

织品增加产量技术扩张:四锭、五锭纺车出现。

但是从元至清几百年中,民间用的主要纺车主力还是一绽纺车:10小时出四两纱;

松江府等纺织业发达区,黄道婆发明二绽纺车,到光绪年间时,有些地方倒退回去,以二绽纺车为主。

二绽纺车上等女工每日纺上等纱7两,中等纱8两;下等纱11两;

但是朝廷对棉布需求有多大呢?

以明为例:给臣子藩王的棉布赏赐每年约:不下五十万匹;

边卫军士:每人每岁棉布两至四匹,棉花一斤半;

还不包括朝廷自用、官商人员等需求布匹数,年用棉布高达一千五百万匹到一千八百万匹之间。

所以明清时期,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县令,都有一项本能任务:劝督当地纺织。

不管无论当地合不合适纺织业,都要倡导,都要家家户户有纺织,田间土地隙隙棉花,要做到寸土有之,这叫政治正确】

忽必烈很焦躁,他迫切想知道明是何人所建,可是他衷心祈求长生天赐予他答案,却无德。

唯一安慰的是,他大元有元顺宗。

只是…忽必烈眉头一皱,温和恭顺?像他孛儿只斤家族风格吗?

难道被朝臣把持了?

该死!…心情更烦躁了!

他大元国祚到底几何?

【棉花的主力生产者,是

每户的妇女,到万历年间时,家家户户都有织机。

但是棉花机技术停滞加上人力有限(还有织丝麻),造成棉花供过于求。

在明成化以后朝廷就让百姓把棉税折成白银,朝廷用钱去市场上按需购买。

仅万历年间在山东山西等省采购的棉布就达一百七余万匹,棉花十万余斤,与之前相比,用布数量已经大大减少】

朱元璋眉毛倒竖,一脚踢翻椅子大怒:“有人贪朝廷的钱!”

该死,咱老朱竟然不能去扒那群贪官的皮!

他瞅着天幕上的‘万历’二字,横眉怒眼地质问朱棣:“你说!”

为什么万历不扒皮做灯笼?

朱棣抱头眼泪都快飙了出来:我能说什么?

他自己为什么要做皇帝都不知,还能知道后世子孙想法?

见他委屈难辨的样子,朱元璋怒气盈脸,但语气还是软了半分:“缩成一团干什么?把腰板给咱挺直了。”

见他老实应了,才重开话题:怎么惩治那群两张嘴的官?

望着咬牙切齿的亲爹,朱标与朱棣对视一眼,都看清了对方眼中的无奈:爹,别说你刀子不够利的话了,你扒皮都没阻拦官员贪污,再加重罪也无用啊!

得想其他法子!

【到康熙年间,华夏的棉布开始流向西方,用灯塔国人自己的话讲:东方的土布是我们先祖的衣料;

华夏销至英、美、丹麦、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棉布,最多的一年是嘉庆二十四年,出口额高达330多万匹。

出口大宗中棉布排在茶叶、生丝之后,那时上海、江南全是桑麻(上海不是)、棉花种植地,时人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县)纱。

为何朝廷对棉布有超高需求,但却不能主导棉纺织业技术升级呢?

是因为纺织业增产技术一点都没有长进吗?

并不!

黄道婆之后有水力纺纱车(元朝)出现,但是不合适当下社会环境——小农经济不符;

制作棉布的主力军是个体织机,而水力纺车是大型纺车,需要大型商人主持运转。

但开放对商人的压制,并不符合统治者的需求,所以棉花织布机没有自己的棉织机,用的是丝麻投梭织机。

除了没必要研究改进外,还因为民间家庭钱财无法支撑两台不同种类的织布机,反正丝麻类的织器也能织棉布,又何必改良?】

天幕的话让君臣感到非常不适,什么叫做不符合他们需求?

重农抑商是历代国策,难道他们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