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章 安史之乱完

【自唐建国后几l乎没遭到内乱,全是对外战争。

大唐疆域内已享受了百余年的和平,所以战报传到唐玄宗跟前时,他还是不信安禄山会反。

直到安禄山起兵十五日后,在华清宫泡完澡的唐玄宗终于确定:朕的山山伤吾心,居然反啦!!!怎么办哟!

面对安禄山的谋反,唐玄宗设置了三道防线来迎边军南下。

第一道:封张介然河南节度使在陈留抵抗安禄山叛军。

第一道:地处交通要道,地势复杂的荥阳。

第三道:命令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迎战安禄山叛军。

问题来了,防线设好但中央各方空虚,但没兵可用啊!

无兵的三道防线的指挥官,只能自行就地招募百姓。

但百姓几l代不闻战争,早已忘记如何应战,面对来势汹汹的百战精兵,许多人‘乘城自坠如雨’,吓得民众直接从城楼掉下,这样的兵力怎么打?

边防精兵vs承平民众,ko!】

望着天幕突然的作怪,朱元璋等帝王对后人简直又爱又恨,爱她讲述有见解,恨她不正经,总是戏耍他们这些老祖宗。

图书管理员,你看看你的子民干些什么事?

管管呐!

【前两道防线如纸不堪一击,到第三道防线时,封常清领着十万临时士卒击败了叛军先锋部队,但遇上安禄山主力部队后,还是溃败!

战败的封常清率残部逃往陕州,与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碰头,瞅着两人的一十万兵力发起发愁:咋搞?打不过边境精兵啊!

两人一合计,共同拍板决定:死守潼关,避敌锋芒!

毕竟潼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拖住安禄山,待其他边军主力围合叛军后尾,大唐就能胜利。

但是唐玄宗却抱怨:河北一十四郡,竟无一义士?】

天幕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提高了音量:【大哥,人家安禄山打的是闪电战,讲究的是速度,河北没有反抗的人士吗?

有,咱们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与他哥哥颜杲卿在河北组织民众反抗安禄山,只是跟安禄山举兵有几l月时间差】

楷书四大家?

秦始皇&刘彻深深叹气:大唐除了诗,书法也很厉害啊!

看看大唐,再瞧瞧本朝,唉!臣子不争气,当皇

帝的就要叹气。

唉!

大秦臣子&大汉臣子:陛下别叹了别叹了,臣等努力还不行吗?

李世民的目光落到中书侍郎颜师古身上:“看来这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是卿后人啊!”

半垂着脑袋地听天幕讲述的颜师古微愣,天幕中的颜真卿真是他颜家后代?

但他不敢确认,谨慎回道:“天下颜姓并不止臣下一家,或许是他姓颜族,臣并不敢认。”

程咬金扯着大嗓子抢答:“颜侍郎过于谦虚,陛下可是称过你学识良有可称的,且满朝文武谁不知你颜师古字写得好?”

说着说着竟酸了起来,人家后辈出息啊!

特别是杜如晦、房玄龄等人:就是,看看人家后辈,书法大家、对朝廷忠心,再瞧瞧自家卷入谋反案中的子孙。

人比人气死人!

【闪电战中的安禄山,南下速度超乎所有人想象:

举兵三十四天后,洛阳失陷;

举兵五十一天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举兵半年后,长安失陷;

为何安禄山能这么快速达到战略效果?

因为有大唐政治生态环境相助:君臣、父子、臣与臣之间毫无信任感!】

李隆基听到毫无信任,手一颤,他猛地抬起头,眼眸闪过几l丝难堪疯狂:够了,别说了!

后人你还记不记得自己要说的是太宗?

【洛阳失陷:唐玄宗不相信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战事判断,在宦官谗言下咔嚓了两人,引得全军为两位将军喊冤!

高仙芝两人冤死后,唐玄宗调动安禄山的政敌哥舒翰领兵平叛。

此时的哥舒翰,因中风半身不遂无法起身,只能在圣令下强撑身体平叛。

他的平叛战术跟高仙芝封常清相同:据守潼关拖住安禄山进入关中腹部脚步,只有不让他入关,长安就能安然无恙】

李世民迅速拉过舆图,找到安禄山三镇范围,与洛阳地理对应:“安禄山定会先攻太原,但从洛阳失守时间看,安禄山并没有攻下太原。”

李靖望着舆图,按照自己的行军经验猜测:“高仙芝等人据守潼关,应当遣人加强太原与河北义军联系,隔绝叛军的南北交通。”

说着他目光落到雍丘:“扼守此处,就能阻断叛军所部对江淮攻势,就能保证长安粮食不绝。

如此一来平定叛军轻而易举。”

剩下的话他没有说出口,只要守住潼关,内乱就不会连绵八年,顶多两年就能平叛。

李世民脱力般坐到地上,心中涌起无言的悲伤。

安禄山反叛不可怕,可怕的是内乱持续八年。

八年时间足够天下人把朝廷外强中干的本质看个干净,没有威望的大唐朝廷怎么威震天下?

想到这,他苦笑着安慰自己:大唐能在安史之乱延续国祚百余年,已是奇迹。

【但

是哥舒翰在前线非常担心,因为他的政敌安思顺在朝中担任御史大夫,他会不会落得跟高仙芝一样的下场?()

于是他假装截留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书信,逼唐玄宗咔嚓了安思顺,勉强让自己放心后方。

?想看南漳写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第95章安史之乱完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他的举动触动到杨国忠敏感的神经,同样哥舒翰也开始防备杨国忠。

偏偏他的大将王思礼又向他建议:留三万人守关,学汉挫败七国计策,率军杀了杨国,将军觉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

刘启僵着脸反驳,当年屈服七国兵力,斩晃错谢绝天下,可七国还是举兵作乱。

想到先师晃错,刘启脸色变得狰狞,对于叛军永远不能谈何和,只能斩杀!

不过…他掩下脸上神色,神情:变得晦暗:看来军中将士极为痛恨杨国忠,否则唐将也不会提议斩杀杨国忠。

只是…他摸着太子的头顶,轻笑:不经天子同意就想斩一国之相。

如此行径…唐将真的没有谋反之心吗?

【唐玄宗和杨国忠不觉得怎么样,甚至在得知消息的那刻,猜忌之心立马升起:你哥舒翰想学安禄山反唐?

于是唐玄宗让杨国忠心腹杜乾运率万人屯于霸上,名为御贼,其实是防备哥舒翰。

面对朝廷举动,哥舒翰悍然将杜乾运斩杀,并接手了这一万人的领导权。

最后:唐玄宗恐惧哥舒翰反叛;

杨国忠恐惧被唐玄宗推出去,平息天下人怒气,于是更加怨恨哥舒翰;

而哥舒翰又恐惧杨国忠陷害,让自己性命不保】

“嘶!”秦殿上的大臣齐齐倒吸一口冷气,他们见过政见斗争,但是没见过如此激烈的政治斗争。

满朝上下没有基本信任,在敌跟前还不能拧成绳共渡难关他们老秦人不理解啊!

你看看咱们陛下,在大局面前六十万大军说给就给。

陛下不担心老将军反叛吗?朝中没有人反对王老将军行事吗?

都有,但是在统一六国的宏愿前,陛下力压朝堂,将信任交付王老将军。

江山半倾,国祚不保下还三方猜忌挑拨,能你们大唐真是让他们大开眼界啊!

而王翦等武将则是两眼灼灼地望着秦始皇:陛下,你太好了!

咱们跟着陛下不用担心有人背后捅刀子。

可以安安心心在前线打仗,并且陛下在军事方面也多尊重咱们,而不是瞎指挥让他们送命。

感受着群臣灼热的视线,秦始皇略微不自在地轻咳一声:行了,知道你们爱朕,别露小儿姿态。

【再加上叛军主将崔乾祐以四千老弱残兵示弱,成功麻痹了唐玄宗,自信地认为朝廷平定叛乱的时机到了,于是不断派使者命哥舒翰出关迎敌,好收复洛阳。

这时的唐玄宗,急需要一场胜利来维护帝王尊严,好挽回江山半倾,东都失陷的□□面。

但是哥舒翰让他失望了,与叛军相

()持半年,他连敌人军事底细都没透,既没有准备出击,也没有加强军训。

他干吗了呢?

政治斗争啊!

哥舒翰被逼出关时号啕大哭,他是哭不敌叛军呢,还是哭身后朝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