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页

“咳。”门口赵县令刚到,就听到竺年的话,尴尬地满脸通红,告饶地拱了拱手。

不过他也和竺年习惯了,很快就说起来意。

第一,当然是关于极有可能开春就要大批到来的厢军的事情。

这方面其实和他关系不大。厢军就算来了,也不会住到城里。参与的挖河的工作,也不是归他管。所以他只是简单了解了一下,就算是结束了。

“第二是王爷要兴修托儿所和幼儿园?”

“嗯。现在城里头孩子太多了,不如集中管起来。”竺年一点都不意外,消息能穿到赵县令耳中。两边住的就隔了一道坊门,能瞒什么?也没什么需要隐瞒的。

“下官是觉得,现在固然是不错,但是过上一两年,这边事情结束,匠人们肯定不会久留,到时候这些地方不都废弃了吗?现在投入这么大,多浪费啊。”他来这边之前,先去了作坊看了红四做的样品,确实十分精致可爱。可只要想到这些家具变成实物之后,顶多就用上一两年,就感觉十分可惜。

竺年感到诧异:“怎么会就用上一两年?可以用很久的。”

“下官不是说家具的质量问题,是说谁用的问题。人都走了,谁用这些呢?”

竺年更加诧异:“我这么大一个码头造在这里,难道害怕没人用吗?外面军营,这边住军属。你一个县令来,也带了夫人和家人。到时候肯定还有别的官吏会常驻,反正父皇对这儿的规划,你应该比我还清楚,跟我装什么呢?”

“天地良心,下官是真不知道!”赵县令赶紧喊冤。他顶多就接受上峰的一点点暗示罢了,大概能猜到以后整个地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但他一个七品的小县令,哪里轮得到聆听圣训呢?

“噫!你继续装。”竺年接过徐伶倒的茶,“还有第三呢?”

赵县令见他揭过了这一茬,抹了抹额头上的虚汗,接着说话的声量都小了许多:“第三,就是关于您食邑里的庄户的问题。您是打算从哪儿迁人,村子选址在哪儿之类的。”

总之,食邑是食邑,行政上还是要接受他这个县令管辖的。

“啧。”竺年摆出一副嫌麻烦的样子,“几百户人家,我找父皇要点酿酒匠人来就好了。反正这边也就种葡萄酿酒,也搞不出来别的什么来。我瞧着去年的那些匠人不错……”

“王爷。”徐伶小声提醒,“那是陛下皇庄上的大师傅。”能被称为大师傅的,都是行里头数一数二的。

竺年撇了撇嘴:“先来嘛,把徒弟带出来,也多掌握一门手艺。让北面和南面都迁点人过来,正好也不用太多人。”

正好一个野爹,一个亲姨夫,一个没啥用的亲爹。

赵县令见他打定主意,就表示记下了,继续说起最后一件事情,关于开春后的工作安排。

“大致还是照着去年的样子来。不过今年匠人方面的人员会有所变动。三号码头今年大致能修完,”竺年比划了一下银湖的位置,“父皇就是不听劝,非得在那儿建什么军港,得再把码头修一修。”

银城这边码头的需求,说要带动这边的什么人口流动啊商业发展啊农业交流啊,统统都没有。几乎只有一个军事用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