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页

这都是宦官干涉军政的坏头。

而后复锦衣卫,加强特务机构的特权,都是皇权与官僚体系争夺公器的具象化手段。

所以才导致有明一朝,宦官之祸甚烈、东林党之祸更烈。

朱允炆登基之后,在一开始选择的手段一样与朱棣无二,包括添设西厂、强化了御前司下辖的特务机构特权,并且在不停的用尽手段来神化自己的地位,最终将自身完全神圣化。

彻底的将公器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待凝全国与一身之后,朱允炆才开始慢慢的释放权力,将公器借与内阁去使用,借与全国的官员去使用。

而新的官僚体系为了能够继续行使对公器的使用权,就必须在有限度的许可范围内行使职权,也就是说,这些官员唯一有资格做的,只剩下干好分内之事。

新选拔出来的官员是捧着《建文大典》成长起来的,源源不断的将官僚体系重整,那么随着一代代的更替,就会使这一制度稳固下来,对官员在其仕途生涯和施政过程中形成制约作用。

所有新上位的官员已经习惯和养成了对这个制度的熟悉和依赖,当他们上位的官员下达错误的行政命令时,这些官员就会自发的抵制。

而当他们下属的从官逾矩时,都不用更上一级的监察机关介入,他们自己就会将这些弄不清公器归属权的下级官员踢出官僚体系中。

小范围的、影响力不大的政治决断,地方的官僚体系成熟运转,基于民生、百姓的诉求和社会的吁求进行贴合实际的政治决断,颁行行政命令或政策,解决矛盾。

而大范围的、影响力巨大的政治决断,一级级上报到中央,内阁可以处理的便处理,处理不好的,最终还是交由皇帝亲自决断。

使整个国家保持高效且健康的政治决断能力。

“由陛下制约内阁,内阁制约中枢,中枢制约地方,地方制约百姓。天圆地方,各司其职各有规矩,所有政策层级落实,地方百姓与公衙保持思想一致,哪还有什么政策是落实不好的?只要落实的好,自然就可以出成绩。”

许不忌做了最后的总结发言:“所以,这才是我大明有今日之盛的缘由,而如何在未来继续保持今日之盛并且再攀高峰,核心点也在于此,必须维护和稳定这一政治制度绝不能也绝不允许思想上有任何动摇。

那就是高举维护公器永归皇权的大旗,并坚定不移的保持这一政治立场,竭心尽力的做好各自份内工作,如此,则可以用保政治昌明、国家繁荣、社会活力、强国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