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承运标的物贵重、超过承运人风险承受力的朝廷订单,都要从收取的运费里计提一笔出来,作为参保费,几乎跟后世买大车搞物流得交交强险一样了。

而且,事后诸葛亮也没想把这个“航运保险公司”捏在自己家族手上,路子摸索清楚之后,他就让诸葛均自己建议,把这个“连坐保险”交给朝廷托管。

这倒不是诸葛亮良心多好,而是毕竟他也是古人,没意识到“保险公司”这门生意本身也是有巨大利润可言的。

诸葛亮刚发明海运保险时,这东西就是非营利性的,负责居中做账协调的人不能拿好处,收上来的保费也是封存在专门的一个库,就算用不完,也跟运营者无关。

还是这个“航海保险”的路子,传到丞相李素耳朵里时,李素才小小瞠目结舌了一把,感慨如今的诸葛亮已经是青出于蓝了,都不用他这个恩师点拨提醒、用先知开挂。

诸葛亮自己凭借着已经足够丰富的见识储备,已经能自己滚雪球一样滚出越来越多灵活妙用的新知,治国理政理财都是游刃有余。

刘备因为数学不好,对这些“金融管理创新”也不懂,所以尽管这东西出现已经有好几年了,他还是此刻亲自到番禺巡幸,才亲眼见证了诸葛亮一套治理妙法之下、让大汉的自发航海变得多么繁荣。

“有孔明贤侄在,你我君臣以后也没什么担心的了。”刘备听取完汇报、观摩完之后,不由感慨。

……

对于海路出巡这项事业而言,有一支强大的民营航海船队作为基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极大减轻朝廷造船的压力。

道理也很简单:在民营海船不发达的情况下,朝廷贸然增加一笔巨大的海运需求,就得全部临时造船。

历史上隋炀帝南巡的时候,为了造去江都的龙舟,以及为了造打高句丽的海船,扬州和青州有多少百姓都常年浸泡在海水中,数以万计的人死于疫病,或者是腰以下都泡烂了皮肤、生出蛆来。

而皇帝出巡结束后,这些船基本上也不可能挪作民用,那就是极大的物力浪费。以至于历史上很多时候皇帝坐船出巡比骑马出巡还费钱。

刘备出巡就简单很多,除了皇帝的旗舰是专门造的,另外一小部分是海军战舰挪用过来。剩下至少七八成,都是租赁的民船,直接从诸葛家的“物流公司”征调过来。

最后折算下来,两年近五十亿的巡幸开支,第一年的骑马走陆路就花了将近四十亿。第二年的海路坐船才花了十几亿。

两者成本差距达到三倍,而且海路预期要走的里程甚至比陆路还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