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页

“使汉入满,而不使满入汉,国家之根本在于满人,而非汉人。”

朝鲜方面对于宗主国“九王”的这句批语记录详细,以此证明大清乃异族政权,而非中国政权。

多尔衮进殿时,气氛并不是如苏克萨哈、冷僧机等人以为的剑拔弩张,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立即发难,而是很平和。

或者说是沉默。

打破沉默的是哲哲太后,她是圣母太后的姑母,虽礼部未上尊号,但于满洲族人眼中是高于圣母太后的存在,因此于国家大事,自当由哲哲这位“国主福晋”先问询。

“敌人打到家门口来了,本宫不问朝政,但这么大的事,本宫得问问你们这些王爷、贝勒、大臣们,咱大清还能不能在这关内站住脚?是打还是走,大伙都说说吧。”

47岁的哲哲虽是蒙古女人,可指甲上也套着满州姑子特别喜欢的套甲,长长的,尖尖的。

说起来,哲哲年轻时也是蒙古女人中难得一出的美人儿,论美貌甚至还在侄女布木布泰之上,因为保养得体,看着与实际年纪不符,就像三十多岁的妇人般。

布木布泰见姑母并没有先问多尔衮的意思,心下有些不满,也为多尔衮担忧起来,怕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会同当年在盛京逼宫的两黄旗那帮人一样,和多尔衮在这大殿上闹的不可开交。

第五百二十章 太后,没钱没粮,走吧!

布木布泰的担心是原因的,济尔哈朗能同多尔衮一起为大清摄政王,并非济尔哈朗同多尔衮的关系有多亲密,实因济尔哈朗战功于诸王位列第一。

当初多尔衮领军入关,济尔哈朗于盛京留守主持朝廷,一内一外,相得倒也益彰。然而随着关内战事的顺利,多尔衮的威望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对同他并列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难免心生排斥。

多尔衮的亲信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也屡屡在多尔衮面前进谗言,说太宗初丧之时,济尔哈朗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豪格,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

说什么正蓝旗主是豪格,镶蓝旗主是济尔哈朗,此举就是想让两蓝旗凌驾于两白旗之上。

上一次因为豪格之死,济尔哈朗等人擅召议政王公大臣会议,虽然会上多尔衮震住了蠢蠢欲动的“反对派”,还打压了鳌拜,可对济尔哈朗的阳奉阴违,多尔衮还是含恨在心头的。

年初,济尔哈朗以明初姚广孝的府邸扩建郑亲王府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逾制之物,结果被人告发,多尔衮借机罚银二千,罢免了济尔哈朗辅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