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页

裴世矩的意思很直白,想方设法拖延战争的进程,考虑到北虏综合实力有限,又是大规模的远征作战,其牙帐内部又矛盾激烈,战争时间拖得越长,对北虏越是不利,一旦决战取得胜利,必将给北虏以致命打击,这将给中土的北部疆域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极大的缓解帝国国防和外交压力,十分有利于皇帝和中枢在决战之后解决国内危机。

裴世矩是帝国中枢外交战略的主要负责人,他的决战目标当然倾向于给北虏以致命一击,继而为帝国赢得更为长远的利益,但皇帝更多考虑的却是国内的矛盾和危机,他着急解决的是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国内局势的稳定并迅速恢复国力,所以他在外交上向西突厥妥协愿意与他们共享西域,向吐谷浑妥协在事实上承认吐谷浑复国,向高句丽妥协在保存其王国的同时力求半岛局势的稳定,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赢得今日这场南北决战的胜利,以这场胜利来稳定帝国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继而以此为基础来稳定国内局势,继续大踏步推进改革。

从这一目的出发,这场决战虽然以军事入侵开始,但却可以以政治妥协束。皇帝执意北上雁门,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关键时刻,他可以与始毕可汗面对面的谈判,以最快速度和最大诚意来解决南北冲突中的核心矛盾。

相比较而言,裴世矩的策略要务实一些,损失一点面子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求得一个更好的远景,而皇帝的策略却理想化了,想面面俱到,这显然脱离实际,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想击败北虏又想解决国内危机,结果可能是面面俱失。

皇帝踌躇稍许,问道,“伽蓝对此有何见解?”

裴世矩犹豫了片刻,说道,“他坚持自己的判断,认为北虏最多只能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北虏必然撤出长城,所以,他坚持在本月中旬发动攻击,不论北虏是否越过句注攻打雁门,他都要发动攻击。”

皇帝再度沉默。伽蓝给出的理由很充分,皇帝也认可伽蓝的分析,这既是伽蓝极力怂恿皇帝北上雁门的原因所在,也是皇帝接受伽蓝建议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南北双方都想借助这场战争来解决彼此内部的政治问题,而且都急切的想结束战争去处理各自的政治问题,那么双方当然可以坐在来好好谈一谈。

于是,伽蓝发动攻击时间的选择就异常重要。打早了,北虏惶恐失措,狗急跳墙,对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这场决战就极有可能演变为两败俱伤之局,到那时就算帝国军队给了北虏以重创,自己也会损失惨重,最终的结果是皇帝和中枢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便是战争打赢了,帝国北疆的国防和外交战略却陷入了岌岌可危之境。

“伽蓝坚持己见,认为北虏不会在长城以内肆虐太长时间,认为燕北军无法长时间潜伏于青陂道的崇山峻岭之中,认为叱吉设也不会给予燕北更多的施展空城计的时间。”裴世矩叹了口气,“所以,他坚持在本月中旬发动攻击,那怕把军队打完了也在所不惜。”

皇帝思索良久,毅然决断,“诏令伽蓝,依计行事,授其临机处置之权。”

裴世矩微微皱眉,欲言又止。

皇帝摇摇手,“爱卿,结果不是最好便是最坏,最好结果就是迫使北虏做出最大妥协,但南北冲突这一最大隐患却有增无减,而最坏结果便是两败俱伤,但这一结果却极大的缓解了南北冲突,从长远看,对我中土还是有利无害。”

裴世矩不再劝说,躬身领命。

第三百一十六章 雁门被围

八月十二日,皇帝抵达雁门城,同日抵达雁门的还有部分中枢重臣和左右翊卫精锐禁军及骁果第一军。

同日,在距离雁门城西北六十里外的西陉要塞上,北虏大军攻势如潮,始毕可汗和莫贺咄设亲临第一线指挥,北虏士气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