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页

忽然,门口传来急速的脚步声,一名侍卫在门外高声禀报道:“陛下,潼关紧急军情!”

“潼关!”李豫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二次大败,‘潼关’竟成了大唐统治者不敢面对恶梦,这时马英俊快步走入,将快信递给了李豫。

李豫一把接过,两下便抖开的信,一篇行云似水的蝇头小楷立刻出现在他眼前,这是李清的亲笔信,信中只有一件事:安禄山被其子所轼,叛军内部大乱,正是进攻洛阳的良机,他将在攻下洛阳后返回长安。

‘安禄山死了!’李豫拿信的手微微有些颤抖起来,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去见太上皇,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他,可是他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不告诉李隆基。

李豫从即位到现在,他一次也没有去见过李隆基,在他心目里李隆基临走前将他留在长安,就已经表示恩断义绝,他的潜意识竟希望李清在马嵬坡将李隆基杀了最好,不料李清却将他带了回来,一个有着四十年余威的天子,一个被迫退位的老皇帝,就俨如在自己的皇位上放了一根针,不知何时就会被猛戳一下。

“陛下!张侍郎来了。”

马英俊的低声禀报打断了李豫的思路,他走回座位,点了点头道:“宣他进来吧!”

片刻,张倚匆匆走入,他立刻跪了下来,梆梆地磕了两个头道:“臣张倚参见皇帝陛下。”

“爱卿又多礼了,快快请起,赐坐!”李豫的笑容异常温和,虽然他在登基之初便下旨内阁成员可见他不跪,以示他的平易亲善,但张倚却每见必跪,着实让他心中欢喜,当然,他看重张倚的一个更重要原因却是他敢于顶撞李清,是一个诤臣,而且他说的话也让他听着舒服:‘君为臣纲乃是天道,李清逆天而行,必遭天下人唾弃,皇上应当早谋……’诸如此类,这可比师傅时时刻刻让他忍耐要好得多,最起码张倚能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议,比如多接见朝臣、多关心朝臣的家中之事、亲自下田收稻等等,逐步让朝臣爱戴,逐步建立起威信,这些都被李豫一一采纳,效果还不错。

渐渐地,张倚便成了他的心腹,和师傅不同的另一种心腹,是他更加信赖的一种心腹。

“你来看看!这是边令诚写来的折子。”说着,李豫便将那本红皮奏折,随即,目光紧紧地盯着张倚,等待着他的见解。

“谢陛下恩典!”

张倚很小心地接过折子,他先看了看封面,没有被编过号,也就意味着这是一本递给皇上私人的密折,没有经过中书省,心中有了数,他便仔细地读了起来。

读着读着,他的脸上泛起了喜悦,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皇上!”他的声音哽咽了,张倚仰起头,努力使眼泪不掉下来,最后他长叹一声道:“苍天有眼啊!庇佑吾皇,庇佑我大唐社稷。”

李豫默默地注视着他,体会着他的激动、感受着他对自己的忠诚,良久,他才问道:“爱卿以为朕现在该如何是好?”

张倚收了眼泪,他想了想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将边令诚召回来,他是宦官,可随意出入禁中,陛下可重用他,命他联系郭子仪和李光弼,陛下要牢牢将这两支军队抓在手上,只要手中有兵,就可以和李清抗衡,臣相信,有陛下的宽厚仁德,天下归心的时间已经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