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页

众人都是微微一笑,郑清之找出三条弊端来,耶律楚材就寻出六条利益来,针锋相对之意,已经是昭然若揭了。只不过不是数量多分量就重,他所说的六条利益是否大于郑清之所说的三条弊端,还要看他如何解说才行。

“国不加税,民不沸怨,钱财自丰,此其一利也。”

“调活死钱,勾通有无,加速国建,此其二利也。”

“正肃民意,宣扬爱国,收揽人心,此其三利也。”

“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变害为宝,此其四利也。”

“改造商贾,引导财货,增加生计,此其五利也。”

“开天辟地,创新进取,为后世法,此其六利也。”

就象群臣所想的那样,耶律楚材的六条利益完全是针对郑清之所说的三个弊端而来。他认为他的三条策略可以不加赋税而充裕国用,可以让储着的死钱变成流通的活钱,加速大宋建设,可以宣扬爱国,让百姓意识到国家建设与他们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让原本无绪而危险的赌博业纳入国家的管理之中,变得有秩序有节制,可以增加就业,引导商贾从盲目逐利转向义利并举,可以为后世树立一个开拓创新而不因循守旧的榜样。

接下来,他又谈了对郑清之所说的三弊的解决之道。象是其余地方出于官员功利之心而效法,他提出将这三策的发行权收至中央,由朝廷主要是户部出面调查、研究和决策,再经朝议通过、天子加玺,才决定是否要通过这些方式来为某地方建设募集资金,这就杜绝了地方官吏为一己政绩而私自推行三策的可能性。再如担忧小人胥吏利用此策为己谋私,耶律楚材的建议便是加强司法系统的监管,同时发挥报纸的宣教作用,让这政策深入人心:“使百姓皆知其情形,胥吏便不可从中营私以自肥也。”

总之,凡有所弊,耶律楚材都有解决之道,他说得条理分明,每条解决之道也都是拿捏得恰到好处,这证明他完全是有备而来。郑清之听他说的时候神情非常专注,最初时嘴角还挂着一丝冷笑,但到得后来,表情越来越严肃,最后乃至危襟正座。待耶律楚材说完之后,群臣都看着他,等着他继续驳斥,他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举动。

他离了位置,向耶律楚材恭恭敬敬施了一礼,然后默不作声地又回到位置,再也不出一语。显然,他承认自己的失败,被耶律楚材说服了。

众臣愕然之际,却听得“叭叭”的鼓掌声响起,回头去看,却是赵与莒笑着连连点头。

所有的人都明白,郑清之与耶律楚材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不仅是他二人,包括如今任户部尚书的魏了翁、在楚初的真德秀、任临安知府的余天锡,他们都是今年宰辅的备选之人,他们之间隐隐相互对立,或者因为政见学术的门户派别而分成几个势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故此郑清之第一个出来阻挠耶律楚材,谁都不会觉得意外,让众人意外的反而是他一战即走,未与耶律楚材继续纠缠下去。

赵与莒的鼓掌声中,群臣才恍然,郑清之虽然看似在政策争论上败了,却反而在皇帝心中获得加分,因为郑清之展现出来的风度,证明他是个有宰相气度之人。当今天子原本就英明而有主见,不需要太有才华的宰相执政,要的,原本就是能调和君臣气度宏阔的辅臣。象崔与之便是最好的例子,他与天子能群臣相得,靠的并不是他能制定什么好的政策,而是他在处理天子与百官关系上展示出的高明手段与灵活的方式。

更有些大臣回想起《大宋时代周刊》曾经刊载的天子撰文,以为王安石变法失利原因,故然有王安石本人的,也有那些反对他的君子的。道不同虽不相与谋,却并不意味着要阻挠要掣肘。

“此为君子之争也,当为后世之范。”果然,在群臣静下之后,赵与莒为郑清之与耶律楚材的争执做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