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教科书(均订加更)

“朕又没说废除正字,愿意用俗字,朕又不是看不懂。”

朱祁钰没打算立刻马上废除掉繁体字,那不现实,所以他遵循了鼓励俗字,允许正字的状态。

你用什么都行,我不耽误你,你也别来耽误我。

乡野识字用什么?

当然是沙堆和树枝了,笔墨纸砚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很昂贵、很奢侈的消耗品。

所以,对于乡野而言,俗字的使用,将大大的降低识字的难度,增加文化的向下传播。

“陛下圣明。”于谦略微有些感慨,陛下还真是有趣,明面上的确是愿意用哪个用哪个。

但是真的用的时候,大约都会选择俗字,简单易用,大家都懂,当然老学究绝对不少,但是他们能影响到天下人用的俗字吗?

太难了。

朱祁钰继续说道:“全相平话三国演义、水浒传、唐三藏西天取经,这些都已经让官刻进行大规模刻印了,读了书识了字,自然要读一些故事,就算是朕给百姓们农闲时的消遣。”

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他说的这些都是京本通俗集里的东西,大明皇宫的古今通集库里有很多很多,拿出来几本,稍微改几个就可以用了。

大明司礼监下设汉经厂、道经厂、番经厂,三座经厂刻字匠、雕印匠、裱褙匠、折配匠等工役数千人。

是大明最大的刻书、印书的机构。

朱祁钰另外一本书则不是他写的了,而是算学。

元朝时候,是数学鼎盛的时代,流传下来的算学极多,朱祁钰挑选了大约相当于后世小学文化程度的《算学》。

朱祁钰给百姓们第一次发的刊物就两本,语文和数学。

只是为了让他们读书识字更简单些,能够把事情写下来,看得懂的地步。

第一阶段的教科书,朱祁钰已经做在了前面。

于谦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臣已经没什么疑问了,只需要一道圣旨,山外九州就可以做了,京师这边稍微复杂点,臣会亲自盯着的。”

“不过如果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路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直到现在,朱祁钰一句话,就可以收回成命,一句话就可以让这个政策戛然而止。

但是朱祁钰并不怕承担责任,他摇头说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守旧者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朱祁钰表示了坚决推行农庄法的决心。

土地兼并是一种王朝避无可避的问题,他的集体农庄法,有可能会人亡政息,更有可能像军屯法一样败坏。

但是能拦住一点点国朝向下滑落的趋势,他就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