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页

这两类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士族白身子弟,他们大部分报考经典科,这既有经典科最为显贵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许多人所学就是治经典。

这一科,贫寒学子最难冒头,反倒是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或许还有机会。

但科举初期士族子弟凭借对知识的垄断,占据录取考生的绝大部分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除非高澄亲自下场,在录取时有失公平,才有可能改变这一现象。

但这注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熟稔律法的宋钦道已经被从封述的著法队伍中抽离出来,高澄没有赐予官爵打的就是让他参与科举的主意。

因科举要返回原籍,临行前,高澄亲自考较过一番,再与封述等法学大家深入交流后,宋钦道对律法的认知果然大有增益。

高澄授意宋钦道走科考道路,参与刑名科考试,并非临时起意,迫于世俗偏见,高澄必须突出经典科的地位。

但他也希望在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中,树立典型、榜样,勿使这四科被世人所轻。

第二百三十四章 明哲保身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划冀、定二州各一部,析置瀛州,以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为治所。

高澄三巡河北的时候,瀛州牵扯出贪腐窝案。

高欢侧室韩智辉之兄,韩轨麾下府佐幕僚及左右近200余人获罪,仅长史张曜一人清廉独免。

瀛州刺史韩轨被送往晋阳,长史张曜升任行沧州事。

由沧州调任瀛州之人,正是太武帝拓拔焘之后,临淮王元孝友。

获封王爵这种好事原本轮不到元孝友头上,因为他还有一位备受时人赞誉的兄长,元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