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页

崔赡久在地方,也能从一条条文书指示中明白高澄对科举的重视,更何况是身处中央的王昕与王晖。

两人对王晞的想法很是认同,说到底,高澄改革官制,选官任官首重才能,但到了他自己的幕府,却又讲究起了先来后到。

其中原因自然是朝廷官员的任免是公事,自己幕僚的提拔却是私情。

小高王对幕府进出严格,哪怕当初在河北索括隐户,与士族门阀利益交换,收了一大批人,也是各大家族最杰出的子弟,谁会把这么一个机会,交给一个蠢物,那可是用隐户换来的。

在幕僚各有才能的同时,高澄按资历升迁,怕的就是冷了旧人之心,因此以王峻的才能,起家也只是一个参大将军军事的卑职。

除非是从晋阳幕府空降,如崔暹、张亮、王士良,否则注定是要在幕府里慢慢熬。

就连范阳卢氏嫡系子弟卢询祖,在高澄巡视河北之前,也只是一名普通僚佐。

与卢询祖同一时期进入高澄幕府的魏收,就是耐不住寂寞,在孙搴死后,受司马子如推荐,迅速改换门庭,任职高欢幕府。

只能凡事具有两面性,高澄在幕府升迁上,不愿冷了旧人之心,却也让新人难以出头,只能说有利有弊吧。

至少,在幕僚们的才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高澄来说,利大于弊。

但他也吸取这一教训,加快了中高级幕僚转任朝官的速度,为庞大的大将军府底层僚佐,腾出上升空间。

崔氏亡故后,王晞在家埋头苦读,准备科举,势要在经典科一拔头魁。

值得一提的还是长兄王昕,原本肥胖的他,却因悲伤过度,以致终身赢瘠,瘦得都快没个人模样了。

当王昕返回为洛阳后,面见高澄时,身型的明显变化也让高澄感到惊诧。

仔细想想自己曾经学习异父异母亲兄弟萧纶的一些作为,高澄不由感到汗颜。

崔赡与王晞作为两类人的代表,即在地方担任僚佐,却弃职参考,以及士族白身子弟,放弃僚佐途径,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