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页

又向几位阁臣笑道:“诸先生免礼,请起。日后入见,可佩剑、不名,不拜,赐座。诸位不需推辞,优礼阁臣,亦是明朝家法。”

其余阁臣尚在犹豫,何斌却知张伟想法,因展颜一笑,向各人道:“既然如此,咱们也不必推辞。”

待吴遂仲引着诸人坐下,张伟因问道:“仪式繁琐,诸位先生亦是疲累,此刻返来,有何有要说?”

却见何斌欠身一笑,向张伟道:“此刻过来,却有一事需加急办理。先是汉军攻下诸城,咱们镇之以静,诸事但依大明旧例。此时海晏河清,汉军已不理民政,有些政务,却也该到了料理的时候了。”

第二百三十七章 倭乱(二)

“志华,此番过来,是要说一下城市匠役、茶马、商税,还有商役改革的事。咱们免了农民赋税,这城里人可没得什么好处。若是将这些弊政改上一改,那江南上下,无有不感恩戴德者。”

张伟抚掌曰:“善!此议甚妥。如何进行,内阁可有结果?”

吴遂仲点头道:“这些举措动静甚大,户部不能自专,半月前咱们内阁就开始会议讨论,现下已然有了定论。”

他将早已准备妥当的奏本递将上来,张伟打开一看,因见是一水的蝇头小楷,只略扫了一眼便已是头晕眼花。因笑道:“不必如此,捡其要点来说,我听着便是。”

何斌向他一笑,道:“早知如此,知你定然不爱看这些。也罢,由我来略说一说,便是了。反正这些,你也不懂。”

张伟不顾其余内阁大臣脸色,急忙点头道:“是了是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我是不懂,原要你们多留意操持才是。”

“大明匠役,分为官办、匠役、以银代役诸法。官办工匠原是归内廷二十四衙门中的内官监署理。主管木、石、塔、材、东行、西行、油漆、火药等十行。凡国家营造、内廷用度都有这些,还有户部的工场、作坊而行。国家付给材料,匠人领官俸而造做。原本这些工场、作坊都在南京,成祖迁都后大半迁往北京,现下南京尚有数十家工场,几千官匠。因乏人管理,内监克扣,高手匠人不堪其苦,要么逃亡,要么怠工,虽然每年耗银十几万,却是全无用处。因此,内阁廷议决断:裁撤官办工场、作坊。”

他刚一说完,已见张伟提笔在内阁奏本上某处批红,想来是准议了事。因笑道:“汉王不必着急,仔细想想再行批复不迟。”

张慎言亦躬身道:“国家大事不能如此草率而行,汉王殿下需仔细想过,再做决断的好。做臣下的固然是要建言上奏,做主上的也需有些主意方好。”

张伟心中冷笑,心道:“你们哪里知道,我来的那个时代,国营企业最是差劲不过,我可见的多了。哪里需要你们来提点我!”

因摆手道:“不必多说,不但南京,所有的官办工场、作坊尽数裁撤,日后官府有何营作,都可以雇佣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