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页

陶节夫立刻愣了:“郭成……是不是年纪太大了一些?”

“郭成战功赫赫,与折可适齐名,应该可以担当此重任。年纪大一些不要紧,若不是他,恐怕也难以镇得住人。另外,原知西宁州高永年已经解职,如今有命调至鄜延路军前使用,我想留一员统制官给他。他虽然莽撞了一些,但是豪侠之处却是非比寻常,战时必定能够派上用场。”

虽然心里着实泛起了嘀咕,但陶节夫最终还是没有反对,说实话,这也没有他反对的余地。毕竟,蔡京前一次来信的时候,还千叮咛万嘱咐地示意他不可擅作主张,不可居功自矜。

见陶节夫离去,严均在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其实,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不是郭成,而是种师道和姚雄。只不过种姚两家之间一直都在明争暗斗,虽然这两年颇有消停,真正上战场时却未必能够融洽相处。而种师道刚刚自文阶转武官,骤然当此重任也不太合适。如今非常时刻,用兵当以稳字取胜,也只能先这样了。

对于京城来说,西北的报捷文书无疑是最大的喜讯。前时在赵佶刚刚病倒的时候,高俅便命人宣扬保安军大捷,如今听得下银城更是喜出望外。大宋在西北对羌人连战连胜是一回事,对西夏连战连胜又是另一回事,更何况,这是在民心颇有不稳的当口传来这个捷报,正好可以解燃眉之急。

果然,消息传出之后,原本还赖在京城不走的西夏使团立刻准备行装上路,临走时还不忘丢下了几句色厉内荏的威胁,但终究还是没能和辽国使团通气。而原本正在为赵佶的病倒而幸灾乐祸的辽国正使耶律隆业则是惊疑不定,要知道,大宋用兵向以谨慎为先,断然没有皇帝病重而不去下诏外边的将帅持重用兵的。于是,疑神疑鬼的他立刻会见了负责招待他的宋国官员,在什么也没问出来的情况下,辽国使团也随后上路。

“这么说,银城大捷了是吗?”

虽然只是病了数日,但赵佶的眼睛已经深深凹陷了下去,人也显得很没有精神。不过,在听到最新战报的时候,他还是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喜色。“不错,照这样下去,横山一带尽收囊中是指日可待的事,不过,需得防范辽国。伯章,那边预备好了吗,这个时候若是再不出手,怕是辽国的使节马上就会来了!”

高俅和蔡京进福宁殿之前就招来医官细细盘问过,知道这几天赵佶时睡时醒,病情并没有多大起色,因此不免都是忧心忡忡。此时听到赵佶开口相问,高俅连忙振奋精神,自信满满地答道:“圣上放心,辽国那边已经有了消息,很快,渤海便会有大动乱。除此之外,女真那边也同样会有动静。只要那两边一闹,辽国使节就算来了,也未必能合夏人心意。”

“那就好。”赵佶长长舒了一口气,然后便闭上了眼睛,“总而言之,战事便托付给你们了,你们先退下吧。”

直到寝宫中重新恢复了寂静,一个小黄门方才在赵佶耳边低声禀报了两句,随后,赵佶便突然睁开了眼睛,淡淡地吩咐道:“把他带进来。”

不多时,一个人影便进了寝宫,伏地行礼之后方才开口道:“臣拜见圣上!”

第九章 诊亲王医官惊心

不同于那些手握大权的朝廷重臣,大宋的宗室向来不过徒富尊荣,府邸固然是气派华贵,平常却大多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有特别得恩宠的皇族或是管理所有宗室子弟的大宗正才稍稍热闹一些。开国百余年来,宗室们大多习惯了这种闲散的日子,平时或是会文或是沉迷于笙歌,日子也倒过得逍遥。

不过,在众多闲散度日的宗室中,有一个人最为显眼,其人不是别人,正是昔日圣瑞皇太妃最宠爱的儿子,哲宗赵煦一母同胞的嫡亲弟弟,蔡王赵似。自从当日争位失败,而后又因为蔡王府狱被禁闭在家中长达半年之后,这位昔日张扬跋扈的蔡王便愈发放浪形骸,姬妾一个接一个地迎进门,几乎无一日不喝得大醉。长此以往,原本负有监管之责的大宗正司也就懒得再去管他,任由赵似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