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页

不知不觉的,日近正午,荀彧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告辞,要带唐英子回府见他的母亲唐氏,同时客套的请刘修有空的时候到荀家小坐。刘修一听就知道这是客气话,他要是真就这么去了,那可就被荀彧看轻了。

他摇摇头,表示很遗憾,这次没时间。“本当去拜见一下贵府的各位名士,奈何俗务缠身,下次有空一定去聆听教诲。”

荀彧笑笑,拱拱手,转身正要走,刘修又叫住了他:“文若,你服散吗?”

荀彧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最好不要服,散中多有致毒之物,看起来飘飘欲仙,有助修行,实质很伤身体。”

荀彧犹豫了一下,正在说话,刘修又说:“道法自然,虚心实腹,抱朴守一,方是正道,按摩导引,吐纳引申,也有小益,可是服散却是邪门外道,虽能见一时之功,终究无益于人。文若大才,当为国家珍惜才是,若为此外道所害,岂不可惜?”

荀彧眨了眨眼睛,礼貌的笑了笑,转身离开。唐英子已经被人带了过来,原本还一脸的不高兴,一看到荀彧,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窜了过来,抱着荀彧的手臂,眼睛笑得像个月牙儿:“你就是荀家外兄?真是个好俊的小郎君啊。”

荀彧顿时满脸通红,尴尬不已。刘修微微一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英子出乎自然,还望文若不要怪我疏于管教之罪。”

“岂敢岂敢。”荀彧不好意思再在这里呆下去,连忙拉着唐英子上了车,匆匆走去。刘修回了房间,长公主阴着脸,很不高兴:“荀家好大的架子。”

“唉,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人家不想攀附你这个长公主,你也不能强迫人家不是。”

“嗯。”长公主虽然生气,也无可奈何,刘修说的是正理,你有权有势是你的,人家看不上,你总不能就为此杀上门去吧。那样的人当然也有,可是他们夫妻显然做不出来。她眉头一转,抽了抽鼻子,又有些不屑的说道:“好大的香气,这荀家名士原来也是个脂粉之徒啊。”

“不,是散香。”刘修收起了笑容,担心的说道。他身边有卢夫人和王稚这样的道士,对丹药并不陌生,荀彧一进门,他就闻出了他身上的香气不是寻常脂粉的香味,而是药散的香气。魏晋之人好服散,后世称为魏晋风流,实际上求仙问道的愿望由来以久,从先秦起就延绵不绝,服食药饵健身一直就在上层贵族中流行,到了汉末,随着道教的兴起,服散和炼丹一样已经流行,只是规模还远远没有魏晋那么大,而且汉代的名士多少还有些名教思想,不像魏晋人那样放浪形骸罢了。

在某种程度上说,服散已经成为名士的一个标志,只是看你有没有机缘得到散方罢了。荀家和张角有来往,荀彧的母亲又通晓吐纳术,知道散方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后世传说他身上自然的有香气,又有人说他好带薰香,大概是因为他所服的散与从不同,被误认为是薰香。

这其中的细微区别,本来就不是外行人容易分辩的。荀家就算有机会接触到道人,终究很难像他和道人这样有交情,他刚才故意点出荀彧在服散,并且提醒荀彧服散对身体有害,就是想勾起荀彧的好奇。他相信荀彧会从唐英子那里知道他在道术上的“造诣”,如果荀彧不来求教,那就太可惜了。

不出刘修所料,荀彧上了车之后,就着唐英子被他的容貌吸引,一个劲的沾他便宜的机会,很快就了解到刘修与天师道的渊源,同时也了解到刘修刚才所说的俗务就是要为筹建中的颍川学院找几个饱学硕儒,他立刻动了心。第二天,他送唐英子回驿舍,再次求见,向刘修推荐他的从兄荀悦出任颍川学院的先生,并且表示,荀家可以出一部分资金,帮助筹建这个学院。

刘修正中下怀。

荀彧随即向刘修引见了荀悦。荀悦字仲豫,今年三十三岁,是荀淑的孙子,荀俭的儿子。荀俭是八龙之首,做过朗陵长,不过英年早逝,荀悦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荀悦有过目不望之能,深受荀爽喜爱,曾经陪着荀爽在汉水隐居,学问上也深受荀爽影响,但是他好学问,却不好名,很少在名士中抛头露面,更不喜高谈阔论,所以名声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