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页

得知拐走英子的就是太平道的大贤良师张角,唐瑁怒不可遏,可是一想到张角现在是天子的宠臣,远比他唐家威风,他又有些丧气,赌了半天气,才恶狠狠的骂了一句:“这贼道士不得好死。”

刘修想起郾县虽然隶属颍川,却和汝南靠得非常近,想必对张角的所作所为不会一点也不清楚,便趁着唐瑁对张角恼火的时候问了几句,不料唐瑁却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只知道张角在汝南做太守,具体做了些什么却不太清楚。不过他提醒刘修道:“你小心张角,他可不是骗几个流民那么简单。”

“这话从何说起?”刘修有些意外,张角给他的印象就是会忽悠人,在流民中非常有号召力,对世家豪强恨之入骨,思想非常激进。

唐瑁有些犹豫,过了一会才说道,张角在颍川、汝南一带活动多年,根基很深厚,和不少有实力的家族有联系,不仅仅是流民那么简单,就连那些名士也不例外,他听说荀爽和张角有来往,讨论易经和道家学问的关系,他写的那本《易传》中就有一部分张角的功劳。为了体悟大道,他还向张角学过吐纳术和导引术之类的道法。

刘修非常意外,他知道荀爽精于易经,在易经的研究上综合诸家,自成一体,倒没想到他这诸家之中还有张角的影子。由此可见,张角的影响力远非他之前估计的那样,再联想到张鸣在洛阳传道时和诸多豪门往来甚密,他倒有些信了,只是他想不通的是,既然张角和这些名士多有来往,他为什么还要提出度田以遏制豪门?他这么做,不是会得罪朋友么,难道他真是大公无私,为了天下苍生愿意与所有人为敌?

“你把他想得太高尚了。”唐瑁嗤之以鼻,“颍川人多地少,占田多的人家的确不少,可是全靠务农能有多少收入。之所以能发家,还不是因为入仕的人多,升官发财,哪个为官一任不赚个足?豫州的作坊又多,倚着家里有人做官,那些税赋什么的都可以不交,做了官,手里有了权力,每年收的红包便抵得上几百亩地。那个陈大名士原本只是个穷竖,后来做了亭长,手头便也宽裕了,要不然他自己还吃不饱呢,能父子几个不分家,还有闲钱馈赠梁上君子?”

唐瑁的话里透着浓重的酸意,想必是对陈寔的名士很不服,却又眼红不已。唐家虽然红过一阵,现在实力也不差,可是毕竟名声太臭,名士们都不愿意搭理他们。唐珍贵为司空,也极力拉拢士子,可是和袁家相比还是差得太远。

和唐瑁谈了半天,最后又说到了唐英子,唐瑁想让唐英子回家,可是唐英子却对他这个父亲没什么好感,既然母亲不在了,她坚决不肯回家,唐瑁劝了很久,也没说动她,只好把她托付给刘修。他又是伤心又是惭愧,又拉着唐英子说了半天话,让她有空常回来看看,这才依依不舍的去了。

刘修在郾城呆了两天,给唐瑁一个亲近女儿的机会。唐瑁每天一大早就来,着意讨好唐英子,陪着她在城里游览,又给她买了好多吃的穿的,临走时,又送了一大笔钱,说是感谢刘修这些年对唐英子的照顾。听说刘修有意去拜访荀彧,他又特地给姊姊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刘修。

刘修到了颍阴之后,在驿舍住了下来,然后派人把唐瑁的信送了去。如今荀攸虽说是他的亲信,可是并不代表荀家就能接受他,荀爽就一直和袁隗来往亲密,他如果主动到高阳里去见荀彧,说不定就会吃个闭门羹,反而不好下台。既然唐瑁写了信去,荀彧如果愿意见他,自然会借着回拜的理由来驿舍,如果不愿意见他,也会由其他人来,这样大家都不至于太尴尬。

说实在的,刘修虽然现在也是少年成名,可是对这些名士还真没什么办法,他虽然不鸟他们,但人家不鸟他,他也没招,总不能拿刀逼人家来吧。

话虽如此,可是一想到现在等的这位就是号称三国第一谋士的荀彧,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送信的人去了大概半个时辰便回来了,跟着来的还有一辆马车。马车上端坐着一位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的年轻人,穿着一身雪白的丝衣,青色的袖缘上用白丝线满绣一枝含苞待放的荷花,又用白丝线绣出荷叶的轮廓。马车停住,他步履轻盈的下了车,冲着迎上来的张飞微笑着点头施礼:

“颍阴荀彧,特奉母命,前来拜见将军。”

张飞看得呆了,荀彧连说两遍,他才回过神来,连忙侧身让道,“将军正在舍中,请荀君随我来。哦,对了,在下张飞,字翼德,涿郡人,是将军的弟子,目前领亲卫骑督……”他有些紧张,说得结结巴巴的,荀彧听了,微微一笑,很随和的说道:“原来是张都督,久仰大名,今日得见,真是荣幸之至。”

张飞激动不已,等荀彧进了屋,他忙不迭的抓住关羽的袖子,颤声说道:“他……他居然知道我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