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页

办大公报,就是想把士人的批评摆到台面上来,让他们在白纸黑字面前更冷静一些,不要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这么做有两种结果,一种就是大公报变成天子的喉舌,那就失去了办报的意义,一种是坚持作为舆情表达的阵地。刘修让卢植作为太公报的主笔,就是希望能有第二个结果,但是他清楚的知道,这第二条路迟早会和天子发生冲突。

到了那个时候,天子是什么态度就非常重要。他能不能容忍不同的声音存在,能不能理智的接受批评,甚至在一定层次上容忍士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刘修接下来要往哪个方向迈步。

孟子说,民贵君轻,社稷次之。虽然对孟子有非常深的研究的赵歧说,这句话并不是刘修理解的那样,但是刘修不管孟子是怎么说的,他只按自己认为的那样去做。

如果这个天子不合格,那就换一个吧。

第201章 天意

熹平五年冬十月,洛阳大试。

四方士子蜂拥而至,有的是以上计吏或者孝廉、贤良方正的身份由郡里派来的,更多的则是自费跑来的,有官方身份的坐传车,有钱的自己坐车,没钱的干脆就步行而至,洛阳一时人满为患,粮价更是一路飚升,最高的时候达到八千钱一石,那些学子没饭吃,权贵们当然趁机招揽宾客,以袁家为首的三公九卿概不例外,每天都是宾客盈门,热闹非凡。袁隗作为司徒,又是这次考试的最高负责人,当然是忙得不亦乐乎,看着一张张或真诚的崇拜,或虚伪的奉承的笑脸,袁隗乐得合不拢嘴。天子忙了大半年,最后全便宜他了。

就在袁隗把录取的名单送到天子面前时,事情发生了变化。中常侍赵忠当庭质问袁隗,这三百名学生里面,恐怕大多是你袁府的常客吧?这是国家取士,还是你袁家取士?

此话一出,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不用袁隗吭声,司空许训越众而出,指责赵忠污蔑,诽谤大臣。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赵忠一个人在战斗,背面肯定有天子的指使,但指责袁家就是指责所有的大臣——因为谁家没有宾客啊,就连那些为人所不齿的宦官家里都有人蹭饭——自然要群起而攻之。

赵忠毫不惧色,他当场拿出一个名单,指出录取名单中有三分之一是袁府的常客,他最后很尖刻的说道,袁司徒,你看人不准啊,这些人里面有些人就和黄子艾一样是假名士,比如某某某,他们从你门上一出来,就去了别人家,脚踏几条船呢,你要录取他们,只怕以后会给你抹黑的。

袁隗当时就臊得满脸通红,黄允那件事绝对是他人生上的污点,被赵忠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来,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在他要奋起反驳的时候,赵忠更进一步,指责他作为司徒,坐视洛阳物价腾涌,尸位素餐,却广招宾客,博求名声。

他话音未落,张让也跳了出来,问了袁隗一个问题,你是司徒,掌管天下民事,请问今年的赋税比起去年是多了还是少了?你做司徒这几年,有哪一年涨过吗?你不觉得自己这个司徒很失职?

张让紧跟着又问了一个问题,国家赋财一年比一年少,可是你袁家却是越来越有钱,你这个司徒的俸禄够你花吗?袁绍什么事也不做,也能在洛阳闲居,每天招那些宾客,他哪来的钱?你袁家莫不是在做什么不法勾当吧?

一看这架势,所有人都知道了,天子这是要拿袁隗开刀了,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杨赐等人不肯落井下石,同时也不忍心看袁隗如此受辱,他们七嘴八舌的为袁隗辩解,可是赵忠、张让是有备而来,他们手里捏着数据,这些是白纸黑字,袁隗自己报上来的,想抵赖都没办法。而且他们背后有天子撑腰,根本不怕杨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