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页

“因为他们在抢天子的钱。”刘修苦笑一声:“你没看到吗,今天那顿饭够五口之家吃一年的,可是你不要以为袁家这是特地招待你,袁家基本上是天天如此。凡是到洛阳来的游侠、名士,最有名的去见袁绍,次一等的来见袁隗、袁逢,袁家哪一天不是宾客满门?可是天子大雩没钱,袁家没掏一个钱,最后还是宫里的宦官捐的钱,现在洛阳大饥荒,袁家也没捐一颗粮,估计最后主动借粮给天子的还是宦官,你说天子能不亲近宦官,恨这些世家吗?”

卢植愕然,他一下子明白了刘修的意思。刘修说的没一句虚话,五口之家,一年吃粮也就是七八十石,折成钱也就是七八千钱,最多不过万钱,而袁家这顿饭少了说也得三四金。袁家是有钱的,但他们从来没有替天子着想过,更重要的是袁隗还是司徒,他在天天对天子说没钱的时候,他自己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那天子会怎么想?换了谁都不会往好了想。

天子也许不可能将整个读书人全部杀掉,但仅仅杀一个袁家还是绰绰有余的,虽然杀了袁家还会有其他的世家来顶上,然而对于袁家来说,那就是一场灭门之祸。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两个,梁冀、窦家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先例,再往前,还有马家、阴家,凡是富贵之家,最后没有一个能逃过这个宿命的,除非他们能像前朝的王莽一样把刘家江山换成王家的。

卢植越想越害怕,不仅是为袁家担心,更是为大汉的命运担心,真要走到那一步,必然又是一场巨变,而现在的大汉就是重病缠身的病人,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两次党锢已经让大汉摇摇欲坠了,频频发生的灾异便是上天最明显的警告。

“那现在怎么办?”

“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读书人能冷静下来,不要再把矛盾激化,趁着天子还年轻,还有中兴的朝气和雄心壮志,君臣协作,让大汉有个喘息的机会。”刘修无可奈何的说道:“我估计前一段时间那些人信口开河,背后就有人在推波助澜,如果何颙他们能冷静一些,往好的方向发挥名士的作用,或许还有转机。当然了,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他们身上,先生,我准备办一个报纸,先生先写几篇政论,呼吁一下,让他们不要再这么乱来了。”

“报纸?”卢植不明所以。

刘修把自己的意思详细的说了一遍。现在主要的宣传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官方抄送到各部门的邸报,这是公文,主要面对政府官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的,而且不规律,内容也大多是朝廷的诏书、政令什么的;另一个就是口头传播,这里面就算有几句真话,传上几次也都成了谣言,有的是传播造成的误会积累,有的则是故意误传。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不利于舆论的传播。

因此,刘修决定办一个报纸,名之《大公报》,取天下为公之义,用比较正式的途径来引导舆论。他以前就有这个计划,只是自己的文笔不行,总找蔡邕也不行,说实在的,蔡邕对学问有兴趣,但是对这个未必有兴趣,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卢植。卢植有学问,有名望,也有挣钱养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他有这种做事的热忱。

果不其然,刘修一解释,卢植就答应了,决定一回去就开始写文章。刘修当天晚上没有回太极道馆,他和卢植商量了半夜,决定第一篇文章要挑一个既能吸引足够的眼球,又对时局有足够帮助的主题。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写一个党人志系列,第一篇就写李膺。选择李膺的原因很多,他不仅是党人的领袖,名声卓著,有士人中有非常高的威望,当年任河南尹的时候,他不妄通宾客,能见他一面,就称之为“登龙门”,几天之间就能在洛阳成名。有大名之外,李膺文武兼备,立功立德立言,一样不缺,他的死到现在还是很多人觉得非常惋惜的事情。

刘修商定了选题便去睡了,卢植却是整整写了一夜。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篇人物志,这几乎是能决定大汉国运的一篇文章,写好了,既能让士人从李膺的悲剧中吸取教训,从此不要那些浮夸,还能为李膺平反,逐步让更多李膺一样被禁锢的党人重新进入朝廷,为国效力,共同挽救大汉面临的危机。

第二天一大早,刘修还没起身,卢植就捧着誊写好的文章推开了他的门,有些紧张的将稿子往案上一拍:“你看看能不能行,如果还嫌火气大,我再去改一改。”

刘修连忙起来,一边看稿子一边说:“先生的文章,哪有学生改的道理。”他仔细的看了一眼,非常满意,虽然说还有些书生气,但是经过昨天的一番开导,这已经和卢植以前的脾气相差甚远,如果给蔡邕看,他肯定不敢相信这是卢植的手笔。

“先生好文章,我这就去办,争取两天之内就让全洛阳的读书人都看到。”刘修又顿了顿,“也许,党禁开解就从这篇文章开始了。”

卢植哈哈大笑,一夜未眠的疲惫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