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融合(求月票)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26 字 6个月前

他们这些人都是孙征灏从北京招揽的举人,或者底层官吏。

位置最高,也不过是主薄,县丞罢了。

世子亲揽,再加上对于未来的渴望,一群人自然就来到缅甸。

要知道在大明,人才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还讲究功名,即使才华再出众,没有功名打底也混不出头来。

与其如此,还不如出外闯一闯。

至于藩王?别闹了。

一应的文臣最次都是同进士,知府都才能摸到边,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

所以来到缅甸后,武人去军队,普通的文人当了官。

最被看重的,自然就是在东宫了。

“世子到!”随着宦官的吟唱,世子孙征灏就缓步而入。

见着这张年轻的身影,众人纷纷弯下腰行礼。

“邸下!”

“平身吧!”

孙征灏投入目光,看着眼前这二三十人的文臣队伍,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这些人入值东宫,要么是有出色的背景,要么就本身才华出众,可以说都是整个缅甸的精华所在。

青年一辈能超过的他们都屈指可数。

一想到这些,他就有些感慨。

但随即又收敛起来。

在北京待了数月,他当然明白,这些人才虽然出众,但是相较于大明,还是差了一些。

没办法,大明两亿人口,是缅甸的数十倍,读书群体更是数百上千倍,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诸位,大家来自于天南海北,有的是云南的,有的是陕西,湖南,但如今都在缅甸,入得东宫,自然是缅甸之人。”

孙征灏来了个总领:“治理百姓,未来还是要靠你们的。”

这话虽然有些冒昧,但对于西军出身,整个缅甸都比较粗糙的环境来说,还真是没什么忌讳的。

众人纷纷点头。

“这几位来自大明,是我亲自招揽的人才,尔等要团结一致,莫要内斗,以免让他人占了便宜。”

言罢,他就挥手让人退去,只留下那几个来自明土的人。

“大家来到缅甸数日,想必是有所得了吧?”

孙征灏一脸郑重道:“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狄蒙等满脸严肃。

他们明白,这是一场大考,关乎未来在东宫的地位。

东宫中,最顶尖的自然是三太、三少,不过都是由外廷的文臣兼任,实际上位置最高的,则侍读,侍训,以及詹事府。

如今的世子大权在握,可以随时安排四品以下的文臣,如果受宠,在外朝更是能得一席之地。

“邸下!”狄蒙作为这群人之首,他竟然是第一个发言。

作为举人出身的县丞,他之所以能被看重,自然是刚正不阿的脾气,以及那极其聪慧的头脑。

当初之所以被发觉,就是因为世子从勋贵口中得意这个强项令,故而亲自邀请。

就如同海瑞一样,作为强项令,他并非没有头脑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底线,能力自然相较出色。

面对世子的目光,狄蒙毫不畏惧地抬起头:

“缅甸立国数年,其皆是以西军为首,辅之云南的文臣,殿下征讨不臣,才建立其藩廷来!”

“也正是如此,缅甸汉人居高位,土人在其下,数载以来,缅甸局势渐稳,土人多膺服,但朝中居高位的屈指可数!”

“科举之道,考究八股文和四书五经,几年工夫土人能知多少?几乎都是汉人取得。”

“长此以往,缅甸怕是会一分为二,国将不国!”

“昔日蒙元入主中原,蒙古人占据高位,甚至宁愿用色目人,也不会用汉人,百年不到就回到了草原!”

狄蒙沉声述说着,在他深沉的口音中,这仿佛不像是历史,而是刚发生的事情:

“前不久的满清,剃发易服,圈地奴民,不到十年被赶出了辽东,这两年甚至连北海也没了,只能像当年的匈奴人一样,被迫西迁……”

“邸下,您觉得的如今缅甸相比于之前的蒙元,满清如何?”

孙征灏一愣,浑身打了个冷颤。

旋即,他陷入沉默中。

在缅甸,汉土之间的隔阂,已然是极深,甚至已经表现在明面上。

新京内城多为汉人居住,甚少能见到土人,衙门断案也多偏向于汉人,而重判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