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换相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169 字 6个月前

这点分配,连多一些的仆役都不够住,只能算住在大杂院。

所以一般较为富庶的官员们,都会另行租赁一间小院,尤其是四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层官。

别瞧九品只有两间房,但其却还在内城,如果按照市价来算,每月起码得三块银圆起步。

当然,如果非要租赁,那就只能去外城的宣武县和崇文县了,只不过每天赶路太过于辛苦。

回到家中,换了一身衣裳,又吃了两个灌汤包填了填肚子,阎应元此时睡意全无。

“昨个有什么大事吗?”

被困在皇宫一夜,耳目皆失,阎应元迫切的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毕竟在军袍丑闻发生后,极大的打击到了朱谋,让其前阵子骤增的威望消散了不少。

某种意义上来说,朱谋、冯显宗,堵胤锡,已然处于平等位置,不相上下。

即使阎应元心思沉稳,但到底是经不住那般的诱惑:

这可是首辅啊!

大明三百年,除了崇祯朝十七年换了十九个首辅外,其他各朝加一起也不过是八十来人。

换而言之,崇祯皇帝十七年,废了大明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首辅,也是够厉害的。

朱谋这一年都没稳当,而前明时杨士奇任达二十一年,差距太大。

不过细细一想,赵舒连任十余年,也算是厉害了。

这玩意越想,他越是没有睡意。

这时,忽然下人传报,其好友冯厚敦来访。

若是别人,阎应元直接一拒了之,毕竟神思迷糊,值守之后是惯例不见客的。

但冯厚敦却不同,其是江阴训导,与他一同守城,拒清兵于城外多日,从而等到皇帝兵临南京,解救了江阴之围。

可以说,两人是共患难的交情。

俩人的身份都差不离,都是举人出身。

不过阎应元强上一筹,为副榜举人(会试成绩不错,但遗憾落第的举人),而冯厚敦却只是普通的落第举人。

所以在授职时,阎应元掌管一县司法,为典史,而冯厚敦却只能为教谕之副的训导。

依托当年阻挡数万大军的守城之功,阎应元步步高升,已至内阁群辅。

而冯显敦则官运差了些,如今只是为山东巡抚。

在皇帝有意无意的安排下,官场上六十致仕成了潜规则,除了圣恩,不然很难免除。

冯显敦此时五十有六,还是有希望的。

尤其是这希望还在内阁。

一想起这位曾经的同僚上官已经是阁老了,冯显敦胸中就有一股抑制不住地冲动:

我何时也能如此?

“冯兄,你这是?”

出现在阎应元面前的,则是一清瘦的身影,长袍布靴,戴着毡帽,衣着简朴,但却自有一番气度。

“回京述职。”冯显敦露出笑容:“昨个晚上递的牌子,三日后陛见……”

皇帝时间太紧,排不过来。

阎应元却心知,皇帝这是忙着钓鱼剪花,没空理会人。

“老兄这趟入京,怕是得青云直上咯!”

阎应元笑着恭喜。

巡抚为从二品,特殊的巡抚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冯厚敦作为从二品的巡抚,升迁路径有四。

一是升为总督,负责两省或者数省军务,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

二则平调入京,担任侍郎。

三则担任小九卿,如太常寺,大理寺平,国子监祭酒等,其原本是正三品衔,但绍武初年京官一律提了一级,变为从二品。

最后,平调到其他省继续担任巡抚。

按照官场的惯例,京官天然大地方官一级。

同样在官场上,只要不犯错,必然不会贬官,只能平或者升。

所以冯厚敦前三个选择,都是算升迁的,只有最后的平调最难受,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前途到顶了。

可如果没人也就罢了,但他朝中有人,他自然想跨两步。

“总督?”

阎应元捏了下巴上的胡须,做出思考状:“冯兄,你不以军事专长,所以只能在内地。”

“如今朝廷三大总督,陕甘、两广、晋绥,三地皆有人选,实难为之。”

无论是孙世瑞,还是孙长舟,亦或者于成龙,都不是好相与的,其根本就竞争不过。

“依某之见,不如为一衙主官,小九卿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