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削藩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192 字 6个月前

位于青藏高原的康国陷入到了一片雪茫茫中。

二十二岁的康王李嗣,在长春宫理政。

李自成、李自敬二人,一个奠定基础,一个建立秩序,尤其是李自敬向明朝称臣,彻底的稳固统治。

而其投名状,就是攻打和硕特汗国,也就是如今的卫藏国。

两国互相憎恨,重兵屯在边界。

这样一来,武将在康国一直持压倒性的优势,压制着王权。

康国内,作为当年对武将们的妥协,除了顺京府三县外,余者十六县,皆设防御使,以武将世袭镇守。

地方官由朝廷任免,赋税三七分成,三成上缴,七成留用。

而这七成中,四成归武将养兵,三成才是支用。

由于当年十数万顺军入主,导致康巴地区人口结构开始改变。

如今康国人口增至一百四十万人,但康王直接管控的顺天府,民众不过六十万。

兵力上,禁军只有三万,而各地武将防御使则超过了五万。

防御使,不过是缩小版的节度使罢了。

王权一开始就注定难振。

不过在李嗣娶了秦王之女为王妃后,地方武将们跋扈飞扬的行径就少了许多。

他们可以不怕康王,但却害怕明军。

殿中的火炉烧得正旺,康王端坐着,面前放了一堆奏疏。

上相宋企郊、左辅苏文德、右弼丁知节三人各自安坐,面前放着小桌子。

至于曾经的上相牛金星,在去年就病死在床榻,而宋献策更是体弱多病,只能上书致仕。

“殿下!”宋企郊抬头道:“去岁仅茶马之道,朝廷就获利二十万块,青稞酒也卖了不少,历年来国库存银近百万块。”

“臣进言,可将百官俸禄由粮食化为银圆,这般减少损耗,利于百官支用。”

李嗣微微点头:“我国之花椒、羊肉、牦牛,青稞酒,药材(川贝、雪莲花、虫草、红景天等)也是输川的利器,一年不下五十万块。”

“正该如此,就舍了粮食,改发银圆吧!”

“吾主圣明!”

几人忙拱手赞叹。

聊完了这件事,宋企郊才正声道:“殿下,最近康定附近发觉了一处金矿,两处银矿,您是知道的。

这事大利于我国,但一个处理不好,但某种情况上来说也是一件祸事。”

李嗣神色一正。

“您是担心明人?”

“千里迢迢又是崇山峻岭,明人怎么可能派兵过来。”

“不,臣下担心的是萧墙之内。”

宋企郊叹道。

“据寡人所知,这些金银矿每年产出不过数千两,了不起十来万块银圆,那群武夫们哪里敢乱来?”

李嗣满脸不信。

“殿下,我顺京府有金矿,难道其他十六个县没有金矿银矿?”

宋企郊忙道:“老臣敢断言,恐怕那十来个县,早就已经有人开始采矿了,只是朝廷不知道罢了。”

“不然的话,那些防御使们怎么可能能养起五万大军?”

这番话,让李嗣陷入了思虑中。

“殿下,各地防御使私自开矿,不知积攒了多少的钱财,谁又能担保他们不起乱心?”

宋企郊脸色涨红:“有钱有兵,长此以往,顺天府三县哪能比得上十六县?”

“今代王权稳固,或许到了下一代,李氏江山就危险了……”

“上相的意思?削藩?”

李嗣惊讶道。

削藩这两个字一落下,整个大殿之中,瞬间就陷入沉寂。

三个宰相面色如常。

宋企郊这时候忽然平静下来:“此事宜早不宜迟。”

李嗣眉眼一挑:“上相,你可知道,历年来,但凡削藩的,一个不慎就满盘皆输。”

“前明时的靖难之役历历在目啊!”

“殿下,温水煮青蛙。”

宋企郊轻声道:“如今不正是有个好机会吗?”

李嗣恍然。

这说的是巴塘防御使郝摇旗,由于年轻的时候不断折腾,导致如今一直没有一个子嗣在身。

如今已经缠绵病榻,眼瞅着没几日可活了,前些两天就上表朝廷,让养子郝青峰继承爵位和官职,再次镇守巴塘。

十六个防御使们纷纷表示赞同,同样上书要求郝青峰继承爵位。

但宰相们却显然另有心思。

他们想借故将巴塘县收归朝廷,进行中央集权。

而一旦此事可行,日后大权在握就不远了。

因为十六个大将,就有六个没有子嗣,只有养子在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