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税收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035 字 6个月前

像是甘肃,陕西,云南这种贫瘠省份,一律算三等,每亩纳税十文。

看上去这样的赋税很低,但实际上来说,却是中等了,至少达不到明初那种三十税一的地步,

许多人言语,十税一合适,但却忽略了实际。

100斤的稻谷,按照如今的脱壳率,最好的不过是七层,也就是说能拿到70斤的大米。

而最差的,只能有五成。

还要算上石磨的费用。

故而,普通百姓来说,亩产300斤的粮食,真正能到手的,最多一百五十来斤。

三十文,市价能买三斗,也就是三十斤。

而粮商们的收购价,却跌了不止一筹,卖四十斤才能得到三十文。

四十比一百五。

换算过来,就是三税一到四税一之间。

已经算是重税了。

对于甘肃、陕西这种,一亩地一两百斤,十文钱虽然不多,但也要他们卖出至少二三十来斤粮食换取,其甚至达到脱壳后的一半净重。

交完赋税之后,剩余的粮食虽然不够吃,所以许多人会用精粮来换粗粮。

许多农民忙活了一整年,到过年都吃不到一回大米饭。

也考虑到如此重税,皇帝免去了丁税,也就是人口税,从而促进了人口大爆发。

所谓的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摊入土地中,换句话说,有田的多缴税,没田的不缴丁税。

如今朱谊汐一步就位,直接免除丁税。

而这所谓的丁税,其实早就不应该征收了。

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就是将所有的正税杂税,归为田税,其中就包括丁税。

后来丁税自然就又征了,被提高的田税也不降低分毫。

“好了,别拍马屁了,说正事。”

阎崇信这才意犹未尽地止住,开口道:“秋税多在南方,故而能征收的只有十五省,有近两千万块。”

“而商税则益高,达八百万,杂税四百万(酒、盐、茶、铁),关税(运河)三百万……”

“余者五百来万,则是黑龙江、吉林、吕宋三总督府上缴,以及其他。”

商税都是三月一缴,今秋一千五百万,但秋季严寒,故而商税一年之前能收五千万。

这部分的其他,主要三大部分:

工部铸银圆、铜圆收入。

藩国朝贡。

开矿征税。

尤其是矿税,随着煤、铁、石灰等大规模应用,开矿业不断发展,征税也自然利索。

作为皇帝,锦衣卫、东厂为耳目,密匣为暗线,朱谊汐对此了然于心胸。

“臣愚见,绍武十八年较之去年,增加近五百万,总计可达九千四百万。

而三总督府贡献在其一,其二就是盐税等杂税。”

“商税也在日益增长。”

阎崇信脸上堆满了笑容。

内阁几人同样如此。

因为这样的财政,实在是太宽裕了。

京营、边军、巡防营,合计六七十万军队,一年所耗至多不过三千万块。

养官两千万块。

加上一些杂七八拉的支出,如修河堤,官道撑死一千来万。

每年的盈余可达三千万。

随着人口和商税的增加,赋税也不断的在增长,这样的盈余也在不断增长。

十多年来,即使皇帝年年用兵,但得益于预算制度的存在,让收入一直大于支出。

故而,户部的存银,已经超过两亿块银圆,存粮两千万石。

足以让朝廷支用三年多。

富得流油,莫不是如此。

海关作为皇帝的内帑收入,每年收入超过两千万块。

如果这个世界有财富排名,朱谊汐可以傲然的说,他是世界首富了。

内帑中躺着近亿银圆,还有大量的古董首饰。

“依我看,你们忽略了一个因素,藩国。”

朱谊汐摇摇头,直接了当的断了他们的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