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秦国立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194 字 2023-03-27

秦王语速较快道:「今次叫你回来,主要是有一件大事,要在占城和西贡施行,也就是尽快的建立体制。」

「体制?」朱静眉头一跳,感觉这个词很是新鲜。

「也就是秦国的官制、礼节、祭祀、兵制等总和,陛下将其称作体制。」

秦王随口解释道。

朱静一听关于皇帝,立马就神情一禀,一副认真状。

「我意,最先应该宣布的,就是秦国的官制,在这一方面,有朝鲜案例,倒是无需太过于麻烦。」

九品十八阶,六部尚书变判书等,这是名称要变一些罢了,其余的变化不大。

这些官制,早在秦王要宣布就国的时候,朝廷就已经草拟出来了。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内阁之名不能再用,而是由秦王亲自命名:

「本王的意思,就是名之为议政堂,其人都为相,而当先一人,则为首相。」

听到这里,朱静的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连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秦王不以为意:「地方为府、县直,而无省之划分,其品阶与大明等同。」

「这是应当之理。」朱静笑着奉承道:「秦国相较于大明,不过是一省之地,以府县治之,更为合适。」

确立了官制之后,就能安排那些降官、贵族,融入到官场上,从而迅速的建立秦国朝廷。

这是朱存槺早就应该做的,但之前不过是西贡这样一城之地,

「左长史刘观为首相,右长史毛复为次相……」

很快,一旁的宦官就开始宣读任免旨意。

王府的一些,基本上要么议政堂为相,剩下的都在六部任职,实缺在握。

当然了,作为亲王,其圣旨应当名为王旨,避免冲撞大明。

而在地方上,秦国目前下辖两府,分别是西贡府和占城府,两府各三县。

知府位高权重,当然也是王府旧臣担任。

而通判、同知等官,由于秦国狭小,所以也由秦王亲自任命,七成都是由地方的贵族、官僚担任,改变如今根基不稳的局面。

不过,在巡防营上,秦王则对朱静道:「众多京营的将士们辛苦开拓,除了一应的金钱以外,本王决定拿出一半的巡防营名额出来,让京营子弟担任。」

朱静闻言一怔,不曾想竟然还有京营的好处。

随即他就拜下:「外臣替将士们叩谢王恩。」

由于秦国正式建立,所以朱静必然是外臣,两人之间也没有,也不能有之前的亲密。

秦王则露出了些许笑容:「另外,本王准备组建御林军,若是京营之中有乐意留在秦国的,还望将军不要阻止。」

朱静闻言,沉默了一会儿,只能咬着牙应下:「这是自然。」

「只是殿下,仅仅凭借着两府之地,数十万民众,这远远是不够的,如今还有安南尚未拿下,御林军

组建后,也要归我指挥。」

秦王笑容一僵,看向了首相刘观。

后者微微点头,秦王这才笑道:「这是当然,如今战事吃紧,除了王府应有的侍卫以外,其余的都归将军指挥。」

兵权完好,不耽误自己征伐安南,朱静倒是没意见,索性剩下来就竖起耳朵听着。

这时候,秦王就没言语,剩下来就交给了首相刘观。

这位秦国的重臣,此时转过身,面色严肃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是该建立宗庙了。」

「这是应有之意,自不必提(朝廷礼部的官都闲的没事干,做完了。),如今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教化。」

「各县要建孔庙、城隍庙,这就是绝不能忽略。」

「除此以外,科举,则是我秦国立国之根基所在,拉拢那些土著贵族,士民,刻不容缓。」

这时,忽然礼部判书苦笑道:「臣知道王上和首相急切的心思,但无论是西贡还是占城,识汉字、说汉话之人,寥寥无几。」

「若是科举,怕是太过于匆忙。」

「此话在理。」秦王点点头。

刘观则道:「话是如此,但科举一设,却不能延误,朝廷可设在明年,也就是绍武十七年秋,有近一年的时间,还怕没人通诗书?」

「这几十万人,我就不相信没有聪明的。」

「我同意了。」秦王点头:「大不了到时候将难度降低些,只要能用就成。」

「殿下圣明——」群臣称赞拜下。

这一刹那,秦王感觉自己坐在了云端,飘乎乎的,一股透心凉,从脚后跟直冲后脑勺。

这就是大权在握的快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