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宗族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2213 字 2023-03-27

对最底层来说,八股是最公平的。

「走吧,没什么可看的。」

眺望了许久,朱谊汐收回了目光,走下了高楼。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让他惊喜的莫过于殿试了,可是还得等十几天。

而最让他头疼的,则是武举。

没错,就是与文科相提并论的武举。

其实由于军户制度的原因,军官们世袭,虽然保证了忠诚,且出现了像戚继光、俞大猷,李如松,尤世威等优秀将领,但肯定的说弊大于利。

武举上一向兴致寥寥,从隆庆二年至万历八年,只录取武进士四百五十人,但万历八年仅执籍待推者,没有官职的就达180余。

到了崇祯年间,由于国势倾颓,武举开始大兴,但人才依旧匮乏。

不过,相较于前朝,由于废除了军户卫所,十万武官一朝解体,为武举清除了阻碍。

但,由于练武太耗费钱财了,可以肯定的说,能够参加武举的,基本上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大族。

所以,第一届武举,皇帝直接在京营进行大比,直接选出武举人。

而今年却不能这样荒唐了,必须要进行考试。

明朝认为,应当「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

考虑到此时,全世界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勇武仍旧是重要选项,这武举简直就是玩笑。

文武并重,是重要的前提。

考什么赛什么,尽量让比赛公平,就成了皇帝的忧虑了。

「小二,结账。」

「好嘞!」

随着两根油条,三个包子入肚,朱谊汐拍了拍肚子,径直的离开了小摊。

眼前的天空,启明星下去,太阳已经高挂,空气中微微带着点湿润,感觉充斥着大量的灰尘和汗臭。

近百万人的大城市,这些只是等闲罢了。

「爷,咱们去哪?」

「去哪?出北京城玩玩。」

朱谊汐见多了城市,立马就向往起了农村。

这个时代的乡村,比起城市来说更加的贫困,也更真实。

保守估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大明的城市化率,在百分之十左右。

大大小小的城池中,只有近千万人,而剩余的一亿人,依旧停留在农村。

北京城代表不了这个时代的生活水平,就像是服用五石散的门阀世家代表不了亡国的贫民;繁荣奢靡的东京汴梁,也抵消不了群盗丛生的农村。

「爷?」刘阿福跺了跺脚,看上了一

旁的羊乐。

作为东厂提督,羊乐张了张口,到底没有把劝阻的话说出来。

说到底,他跟刘阿福一样,都是奴婢,碾死他们只需要皇帝一个念头。

而犹豫再三的锦衣卫指挥使吴邦辅,只能顺从皇帝的意见。

不过,保护皇帝的队伍中,又添加了一队骑兵。

皇帝直接出了宣武门,然后向着东边而去,沿着运河奔驰,远方就是天津。

一行人速度极快,二三十里的路途,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大部队在后面,朱谊汐带着几十人慢慢向前,这是一个小镇。

因为运河而兴,一望到底,没有围墙,几百户人家,一条商业街,一个码头,几千人聚居,端是热闹。

皇帝出身草根,对于底层了解极深,他第一眼,就往向了米铺。

一张木板,写着当日的米价。

糙米五十文,精米八十文……

这是一斗(十二斤)的价格。

相较于北京城,便宜了几文。

随后,他的目光又望向了盐铺。

这回不是看价格,而是看人流。

官盐销售好,代表着钱财广进,私盐生存机会少,朝廷的控制力强。

很显然,这里也足以让他满意。

然后,他登上酒楼,寻了一临窗的位置,就这么饶有兴致的观望起来。

很快,一支起丧的队伍,吸引了他的注意。

两百来人,都披麻戴孝,抬着棺材向着城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