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卫刃肩膀上扛着一个沉重的火、筒,一般快马的负重能力不够,他就没有用善于奔跑脚步轻快的关中马,而是特意用了载重多,耐力久的马匹。

以至于北戎王都快突进到大周先锋兵的脸前时,卫刃的马才赶上。

这时候,北戎王与卫刃之间的距离,已经近的危险。北戎王是用强弓的,以这个距离,若是抽箭而射,完全可以把人射个对穿。

北戎王的手已经握在了弓上。

然而当距离再近,当北戎王看清卫刃肩膀上火器的口径时候,立时就风中凌乱了。

这个距离下,他要是被轰中,那不当场四分五裂啊!

于是震惊之后,他不得不一个急转弯,打马撤回军中。这一撤就撤的非常痛苦:这两方将士一见面,他立刻回退,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而且北戎常年居于漠北之地,军中兵士跟他一样有见识,认识火器的人,还真不多,见自己的王冲了一半忽然往回撤,军中不由一片骚动的哗然,显而易见的不可置信。

而北戎王身边一位副将,见君主忽然后退也是震惊不明,听大周军那边发出了欢呼和嘘声,这位副将热血上头的情况下,咆哮一声,没有继续跟在北戎王身边后退,反而直冲卫刃而去。

那一瞬间,北戎王的心理活动很复杂:一来是痛心,自己怕要有一个勇猛副将被轰成渣滓了;二来却也有点庆幸,毕竟自己这一退,实在是太难看了。偏生自己这边的将士不懂那少年将军肩膀上扛着的‘黑筒子’的可怕。

若是自家副将冲上去,被轰成渣的话,自己这一退倒是也有缘由。

回头还能在军中宣传一下对方胜之不武,用火器来胁迫淳朴的北戎军队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