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京中(下)

而周明生作为太子妃的胞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太子,一言一行也会被有心人注意。

但其行事方式,便恰好卡在这个度上。

周明生结交的都是一些读书人,各地的优秀举子,国子监中的优秀学生!

这些人现在都没有官身,但是未来,他们有很大的可能会步入朝堂。

但关键就在这个未来上!

等到周明生交好的这些人入仕、升迁、成为朝堂要员,那都是十年乃至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的事情,已经不是周帝考虑的了!

给一个现任的干部送礼那是行贿,但若是给一个政法专业,品学兼优,未来可期,有望成为高级干部的学子送礼,那叫助学。

时间点不一样,事情的性质也就不一样。

杨清源看完了周明生的整个卷宗,心中将内容默默记下。

放下周明生的卷宗之后,杨清源又拿起了一旁冯虔的资料。

冯虔,郢国公府的小公爷,前郢国公冯武翼之孙。

其人的名声在京城之中极好。

不同于一般的京城纨绔,此人不管是文采武学都有可取之处。

郢国公府虽然以军功发家,但是此人竟然跑去考了科举,还中了秀才。

要知道,秀才可不是一般人概念之中的穷酸文人。

一旦考中秀才,许多朝廷的丁银钱粮,都可以免纳,也无需再服徭役。

所在县衙,也会定期向秀才发放米粮。

不敢说大富大贵,但生活基本无忧!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冯虔的文化素养。

文采不俗,冯虔的武功也没落下,此人熟读兵法,自身武学也是不弱,杨清源见他之时,此人的武学便已是通脉之境。

即便是在一众武勋子弟之中,这样的武功也是了不得了。

杨清源看到后面,突然眼神微微一凝。

这个冯虔竟然还是……自己的铁杆迷弟?!

根据神侯府的情报显示,这个冯虔对于杨清源的诗词、策论、明算之法极为推崇,曾经在京中重金求购杨清源的字帖,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