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页

现在,是时候加深筹码了。

顾莫杰听齐大和苗部聊了些没营养的场面话,揪准时机表态:

“苗部,我此次的来意呢,相信您也有所耳闻了。我听说部里和北工合作的‘北斗导航系统’工程,这两个月出了点意外。近期筹措上也有点脱节。作为国内信息产业领域的高科技民企,我们初音集团也是一直想略尽绵力的,不知能不能在这事儿上接受我们的好意。”

苗部微微偷看了一眼齐大,见齐大没有任何表情,装作没听见的样子,他也就有些打鼓。

“这个不仅是民用项目,也事关国防,民企理论上是不能参与的。”

“不不不,我绝对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把话挑明了吧——听说两个月前发射的那颗‘北斗-g2’,不是轨道偏离、降轨失效了么;北工那边计划的g1要明年1月份才发射,这不我国的自主导航事业又拖延了大半年?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初音集团愿意捐资30亿人民币,立刻上马一颗‘北斗g2’的同型星,您也知道的,我们捐资一步到位,肯定比国企走立项、走重新申请资金,各种流程快得多,能够为国家的导航事业发展进度节省几个月的时间,也算是我们略尽绵力了。至于回报,我是一点都不要的,这颗卫星就算我们初音集团捐的,什么商业利益都不附带。”

顾莫杰提到的,也是一件时事。

北斗导航系统,是本世纪初,当时的国防科工委等机关(08年才废除,然后变成一个局级单位,并入工信部)和北工等一些科技型央企,一起筹划的一项重大工程。

北斗导航的目的,就是最终实现美国人的gs导航的全部功能,并额外附带了一些包括“有源导航”和“短信报文”等附加功能。

这个工程的所有耗资,算上研发,一共要1500亿人民币的预算。需要在十几年里一边研发、一边发射总计35颗导航卫星。

(注:27+3+5,27颗和gs轨道高度近似的三轨面标准星,加上3颗最早期的倾斜同步轨道卫星、5颗北斗系统独有的有源功能支持星。gs是不支持有源定位的,所以不需要最后这5颗。具体功能就不解释了,否则太水字数。)

平摊下来,每一颗卫星的研发、制造、发射成本就要30亿人民币左右,剩余还有400亿预算,是给整套系统以及终端设备的开发预留的。

原本么,北斗系统的发展路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排好队的,顾莫杰就算想捐也轮不到他。

但问题是,前阵子北斗建设过程中,偏偏遇到了事故。

原计划,从2007年4月发射“北斗1”的中轨道测试星(中轨道就是和gs近似那个轨道,20000公里左右高度,相对地面不静止)之后,应该在09年4月、10年1月、10年6月发射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g1g2g3。

然而,两个月前的第一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发射遇到了事故,轨道定位偏离,最后卫星发生了降轨废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