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页

被周立新一说,顾莫杰自己也觉得有些太天马行空了,赶紧认错:“我也是手头有资源,有些技术积累,觉得不用可惜——你别问我哪儿来的技术积累,就当是我招到了几个从图软件或者播放器软件公司跳槽来的程序员,他们来的时候偷来不少同行的源代码。”

周立新喝了一口低度的果酒,也不和顾莫杰见外,拍着他肩膀说:

“不能说你做得到啥,就去做啥,要取舍。就算有资源,浪费了就浪费了,那又如何!音乐播放器这种东西,有好的盈利模式么?如果你只是要赚用户量,提升你其他产品的出镜率,有一个输入法难道还不够?你现在要做的,是提高用户黏性啊。不然,你再弄出个播放器,还和去年刚刚弄出输入法时候那样,再几百万几百万地烧广告费?赔钱赚吆喝扩大用户量?别说你就两三千万的家产,就是两三亿,也不够这么烧的。”

顾莫杰原本就没打算坚持,只是解释一下,周立新说得这么有道理,他自然是马上就接受了,顺着对方的话往下接。

“哥,你说的这种情况,我也是深有感受。一想到开发新产品,又要砸一大堆的广告费下去,心里就不痛快。要是有个东西,可以把目前公司的用户都‘移植’过来,最好是用了咱的输入法的用户,将来也会同时优先使用公司的其他软件,那就好了。”

周立新见顾莫杰还算开窍,颇为欣慰:“照呐!说明你是明白人。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呢?”

“这不是找不到好的平台性产品么。我也看了,国内要说用户黏性做得最好、各类用户交叉感染最强的,应该就是腾讯的qq了。空间、音乐、小游戏,好几个应用都能往qq上捆绑。根本不用腾讯花广告费推广新产品。”

04年的qq还算是厚道了,连qq游戏大厅都还没能实现对边锋的秒杀,饶是如此,qq表现出来的平台黏性,也已经让互联网圈子里的大佬们眼馋不已了。顾莫杰和周立新一谈到用户黏性问题,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拿这个例子来类比。

可惜,已经有一个qq了,顾莫杰只能另辟蹊径,他和周立新找准了用户黏性这个主要指标,激烈地讨论了半晌,一边讨论还一边上网查询业界动态。

末了,顾莫杰提出一个设想。

“不如,咱做一个类似‘优化大师’的电脑装机助手,但是比‘优化大师’多一些功能,着重突出软件分类下载、驱动自动更新,然后也好把咱将来要做的软件一个个放进去,自卖自夸,将来不论再做什么软件,都可以在推广费用上省掉很大一笔。”

顾莫杰这个想法,其实便是后来的360软件管家、驱动助手之类的玩意儿。当然,后世qq和百度也都跟进做了这玩意,功能上其实大同小异,无非是争夺软件推荐位的主导权罢了。

顾莫杰并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发展,但是他做出这个判断,依然不是空穴来风的。

04年没有360,却有“优化大师”——也就是后来“鲁大师”的前身。这两款软件的作者鲁锦,在2001年光景,就已经推出了“优化大师”。只是如今这个软件还是只能释放释放电脑内存泄漏、优化一下驱动,功能比较单一,没有后世那么多花哨。

优化大师之所以一直没有做软件分类下载推荐,那是因为优化大师诞生的时候,国内的网速普遍都还很慢,网民们大多还停留在买盗版盘装大型软件的时代。所以优化大师的定义目的,主要还是供用户在脱机环境下,使用该软件优化系统性能。

这一点,业内人大多看得到,只是没有深入去想,周立新自然也看得到。他立刻出言提醒顾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