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秦军甲字科【求订求票】

朕又突破了 老告 1981 字 2022-10-29

再次的精锐,散布在各军之中,王翦,蒙骜等大将麾下皆有,多则十数万,少则数万,都是追随他们征战天下的悍卒。然后才是我麾下这些兵卫。

不过我廉颇入秦不过两年,吾所统帅兵卫,进步速度最快。

吾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让麾下精锐,成为大秦甲字科强军中的一员。”

廉颇颇为傲娇的挥了下手,对于自己带兵的能力,显得十分自信。

膀大腰圆忽然压低声音,问廉颇:“我听说,楚人大将项燕被秦王派去挖渠了?

外界所传,秦王素来求贤若渴,怎地平白错过了楚人大将?”

廉颇摇头:“大王如何想的,吾哪知道。”

说话间,便来到了咸阳殿,近臣刘琦,一身黑色带暗纹的内侍长袍,亲自出来迎接,在前引路。

此时随员便在宫外等候,只李牧和廉颇跟随刘琦,得以进入咸阳书房,觐见大秦之主。

正午的阳光,绚烂明媚。

书房两侧窗户敞开,凉风习习。

赵淮中身着黑色王袍,坐如劲松,不动如山。

李牧进来的一刻,他恰好放下手中玉笔,抬头看过来。

当年匈奴攻赵时,赵淮中尚且是大秦储君,但和李牧曾通过书信,沟通两家联兵,以围杀匈奴部众。

后来秦军攻赵,赵淮中又有手书送给李牧,明言赵将亡国。

赵亡国后,赵淮中的法身还曾亲自去军营见过李牧。

所以两人并不陌生。

李牧对赵淮中的印象,有些复杂。

现如今世人对赵淮中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秦能连灭四国,主要是因为秦人数代积累,唯时势尔,并非当代秦王之功。

但更多人则认为秦王有不世雄才。

李牧的看法更为中肯,秦王赵淮中,和秦人积蓄数代的国力,军力,共同构成了秦此时的强盛,缺一不可。

若是非要比较哪个更重要,在王权主导一切的年代,当然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更重要。

李牧对赵淮中的看法是既为难得一见的雄主,更是不世出的天才,故而能名震天下。

中土神州很可能在眼前的大秦君主手里,实现真正的大一统,扫六合而奠定千古未有之基业。

“李牧见过秦王。”

李牧行大礼参拜,抬头后却是不卑不亢的道:

“吾与秦王算是素识,当初秦王灭赵,吾心里有怨,怨赵人不争,怨秦人攻赵,秦赵宿仇,故不愿入秦。

然,秦灭赵数年,赵境国泰民安,百姓能饱腹,确比之前赵时更为安泰。

秦王治下,匈奴难犯我神州寸土。至日前大王传声通告天下,吾连日思索,方决定入秦。

大王若愿用我,李牧当尽心竭力,绝无他念。”

李牧处事坦然,竟是见面就坦诚了这时候入秦的原因,目光平和,态度从容。

李牧是良将,统兵之才不在王翦之下,而今赵已亡国数年。

就像赵淮中日前宣告天下的初衷,从更高的层面看,秦赵,秦楚,秦魏之争,都不过是关起门来的中土之争,争得是王权,是人皇之位,是天下归一,是建功立业!

中土和外族,和妖族争的才是生死存亡。

数年后的现在,当年秦灭赵的仇怨,在赵人归秦后安居乐业,逐渐归心的前提下,已经慢慢淡化,故李牧愿意入秦。

“将军选择此时入秦,可有良策教我?”赵淮中目光如炬。

“大王明鉴,李牧确有一策,可助大王早日平燕。”李牧道。

要说当世谁对付燕人最有经验,非李牧莫属。

早年赵燕频有战事,将燕人打的丢盔卸甲,百战而无一胜的就是李牧。

整个下午的时间,李牧都在和廉颇,赵淮中交流攻燕策略。

到了傍晚,李牧才离开秦宫,被廉颇拉了去喝酒。

赵淮中则抻了个懒腰,颇有些志得意满。

他以圣音昭告天下,带来的影响会在后续一段时间,陆续显现,李牧只是顺带而来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