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独树一帜的第四师团

正在赶往前线支援的日军第四师团,是一支颇具传奇色彩,又饱受争议的日军部队。

很多人说这支部队战力很强,是日军的常备主力师团之一,还有很多人说它战力很弱,是日军中最不能战的师团之一。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其实都有一定道理。

首先,第4师团的前身,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大阪镇台,其兵员主要征集地在日本大阪,应征着多为当地的小商小贩。

在维新时期的西南战争间,这些大阪商人们面对著名的萨摩武士,哪怕死伤惨重,也照样能打得有声有色,其主力第8联队甚至还获得了明治天皇亲自颁发的《勇战剧斗嘉奖》。

这可是日本陆军史上空前绝后的荣誉,要知道,二战中日军所有的感谢状都是军队自己颁布,天皇通常只是口头表扬,唯独第四师团这次获得的殊荣,是明治天皇亲授,其荣誉性质远非一般奖励可比,至于将来,就更不可能有人超越了(日本天皇早已名存实亡)。

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第4师团更是连克金州南山等重镇,之后又参加了辽阳、沙河、奉天会战,从未败过一阵,尽显日军主力风范。

在这场会战中,牛逼呼呼的第四师团,还曾一度攻下了第一师团所无法攻克的阵地,在首都人民面前大大的露了一把脸(第一师团是东京师团)。

到历史上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各部都投入到对盟军的作战中,第四师团也被调往菲律宾,和第五,第十八,第二十一师团一起,参加了对科雷吉多尔要塞的最后攻击。

这一仗,第四师团大显神威,进展神速,不但圆满完成任务,还最终迫使巴丹半岛的美菲军队全部投降,得到了本间雅晴中将的通令表扬。

既然第四师团如此神勇,那么问题来了,它那独树一帜,“不能一战”的名号又是如何来得呢?这就要从大阪人的文化说起了。

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贵族大名,而大名则服从于幕府将军的管理(当时的天皇,只是精神上的领袖,实际是幕府将军手中的傀儡)。

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不同,它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从事商业相关的生计,头脑不但较之农民更灵活,也不依附于大名的土地生活,对贵族们的尊重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