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纵深(下)

这就要求空地一体与步炮一体的高度协同,这对于部队的协同训练要求,是非常高的。

同时,兵团中不同单位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毕竟任意调动都可能是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配合作战,对补给、前沿设置以及部队配置的要求之高,对指挥官的协调统御能力要求之高,都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而且,大纵深也非常注重保持各个攻击梯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如果说大纵深是堂堂正正的,撕裂敌方阵地,打开突破口,并持续扩张胜利的战术;那闪电战就更接近于,发动突然袭击,在运动中包抄敌军,而不是面对敌军坚固阵地的战术。

对于闪电战来说,一旦前方遇到强大阻碍,缺乏持续火力支援的德军,就很可能进攻受阻,要是敌军缓过劲来,打入敌方纵深的突击部队,甚至可能会被彻底消灭掉。

所以,闪电战是一种很难发展完全的战术,就算是德军自己,也没有使用很长时间。

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讲,大纵深才是装甲进攻战术的最终版本,它甚至一直被苏联红军沿用到几十年之后。

对于那些面对大纵深战术的敌军来说,最可怕的,还不仅仅是突破口遭受的猛烈打击,而是无论你设置了多少道防线,苏军的一、二、三梯队完全可以像机械海洋一样,将挡在前方的所有敌军阵地,都一一拍得粉碎。

而敌军无论是否撤退,此时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撤退的过程中,除了正面有苏军的合成集团在不断猛攻;侧面还会有跑的较慢的先遣部队平行打击;而在后方,跑得最快的先遣部队,会直接在撤退的必经之路上,设置狙击防线。

最终,撤退会直接演变成围歼与溃退。

天空中,战术航空兵在不间断地进行对地打击;地面上,各种自行火炮,也随时向前,及时提供密集的火力支援。

在这种多层次的,立体的,持续不间断的打击下,几乎任何敌人都只能落个灰飞烟灭的下场,这才是后来的苏军装甲洪流,能够威慑西方几十年的真正原因。

当然,现在的周逸龙,可没有条件使用完全版的大纵深,要达到那种高度,必须等将来位居苏军高层以后,从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上做出根本性的改革才行。

毕竟历史上,苏联军队也是在漫长的卫国战争中,不断地摸索实验,才最终完成这套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