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东顶西攻

表面上看起来,朱可夫用三个步兵团,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对抗日军一个战车师团和一个5000余人的72联队,似乎也不算太吃亏。

但真实情况,远比表面上要危急的多。

步兵82师是一个标准的地方师,这种部队在苏军的战斗力排序中,连三流都算不上,基本相当于民兵水准。

这种地方师的士兵们,平时并不是一直呆在大营中训练,而是在居住地附近,分期服役,第一年通常只有三个月的集训,用来学习各种军事技能,随后的四年,每年更是只用服役一个月,就彻底完事了。

这种零零散散的训练,根本无法让地方军队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曾经遭到过很多红军将领的反对。

而最高统帅部之所以采用这种无奈的办法,就是希望能用尽可能少的成本,维持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来缓解苏联建国初期的财政困难。

除了松垮的训练以外,该师还充斥着大量的老龄化人员,指挥员甚至都无法有效的维持,该师的军人纪律。

每当日军炮火响起时,总会有些士兵们,头也不回的向后方跑去,看得朱可夫都头痛异常,必须在后方随时设立关卡,来收拢重组这些逃兵们,才能勉强维持该师的战斗力。

82师最有战斗力的,还算是步兵246团(彼得所属)了,这个团集结了该师的大部分精华,可即便如此,在上次的诺门罕大战中,他们的表现也不敢说有多么的出色,在依托坚固阵地防守的情况下,伤亡还经常会高出进攻的日军不少。

要不是最后米哈依尔横空出现,发动了猛烈的炮火支援,再加上第三营营长彼得,还是个勇敢善战的汉子,步兵246团,估计在上次战役中,就会被日军吃的一干二净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朱可夫才坚决将246团从82师当中给挖了出来,交给周逸龙亲自打理,并在给他们补充新兵时,使用了经过正规训练的士兵,而不是那些业余的地方民兵们。

现在,除了正规军的171团外,朱可夫就只能依赖82师的另外两个“民兵团”,来对抗武装到牙齿的精锐关东军们了。

当然,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朱可夫也不是全无准备,他也有自己可以拿得出手的杀手锏,那就是强大的苏军炮兵群,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恐怕在周逸龙发起反击前,东线的苏军就要全面崩溃了。

但即便如此,朱可夫也不可能长期依靠这点兵力,去跟日军死磕。

毕竟,根据最新的侦查情报显示,日军还有一个精锐的步兵联队(第7师团26联队),一直呆在大营中,作为预备队而没有投入使用。

接下来的情况,就是在东岸,苏军防守,日军进攻;而在西岸,掌握强大兵力的周逸龙将发起反攻,日军23师团将被迫陷入防守。

对于苏军来讲,这是一个东顶西攻的惊险局面,就看谁能更快的,打破对方阵地,击溃对手了。

留给周逸龙的时间不会很多,就看这个小家伙,能不能迅速的抓住战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