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即使有了机器,但种田肯定比厂里辛苦,所以村里给他们的工分也是格外的多,相当于工人工资的三倍。

众人也没有异议,毕竟他们是为了全村的任务粮,多给一些,他们才会更认真一些,保证任务不出问题。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村民的收入明显提高,这才不到三个月,发的工资已经比往年整年的两倍还多。

与此同时,厂里的效益也非常好,就这么几个月,他们足足赚了有七千多,这还是除去成本和工人工资的纯利润。

安支书用这些钱向几个已经谈好的村子下了订单,除了任务粮之外的农产品,有多余的他们统统都收。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只要有原料,工人就有活干,有产品,而安实总能卖的出去,卖的价格还越来越高。

说道安实的业绩,就不得不说,他好像天生是吃这碗饭的人,尤其是在刘洪铭和张贺伟加入之后,他们基本上是一谈一个准。

安实通过建立的人脉关系,见到收购站站长的面,张贺伟负责出谋划策,制定让站长心动的计划。而刘洪铭亲和力十足,负责拉近关系,让人产生好感,放松戒备。

三人组在谈的时候,还会拿着安西的文章让站长看,能在这么多的报纸上出现,可见他们产品的实力。

这个年代的人还都挺单纯,以为报纸上说了好,就真的是有官方背书的好,却不知道,安西其实就是借着华美的文章打软广告而已。

而报社的人,当然有人看出来了。

但是奈何安西写的文章是真的好,吸引力十足,这段时间,让他们报社的销量都涨了不少,他们没理由不登的。

而且安西也不真的只打广告,还是有不少干货的,他甚至写过一些保存食物的小妙招。

通过读者的来信,报社也知道这些方法是非常好用的,老百姓们看的很高兴。

看报的人高兴,报社自然高兴,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不管安西写什么,发啊!

因此在安西帮着设计包装,设计品牌形象的时候,他的稿费不减反增,已经达到了月入两百的惊人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