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桃李满宫堂 木兰竹 2335 字 2022-08-28

凌蔚一进宫,就被疯跑的太子撞到,然后太子觉得,这人很合眼缘,就扒拉着凌蔚不动了。

太子是凌蔚在这个世界,第一次亲密接触到的人。

当抱着这个小孩子,感觉这个小孩子对自己的亲近的时候,凌蔚不知道怎么的,就突然想通了。

到了这个世界就好好过吧,浑浑噩噩的也不是办法。

凌蔚哄着孩子,如是想到。

有时候也觉得这转变很奇怪的,但就是这么突然一下,一个非要闹着凌蔚抱的小孩子,就把他和这个世界的隔膜给折腾没了。

后来凌蔚因无意间救下了呛奶的双胞胎——当时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呛奶,凌蔚有过一定的医学知识看了出来,连忙把孩子抱起来抖动,让孩子把奶吐出来。当御医来的时候,两孩子已经开始缓过起来,但脸色因为憋气憋久了,都不怎么好看。御医当时说,若两小孩再窒息一段时间,就算救得回来,估计身体也会出问题。

且不管御医是不是有夸大说辞的迹象,也不说那些宫人们的疏忽最后给他们自己造成了多大的灾难。凌蔚因为这件事彻底在帝后心中留下了印象,并被真正当做子侄看待。而太子也可以和他更亲近了。

在两双胞胎长大前,别看凌蔚才十二岁,但抱起六岁的太子可以走的非快。他的怀里和背上,也是太子专用位置。

帝后常常笑话,凌蔚简直不像个十二岁的小少年,倒像是溺爱孩子的成年人。

凌蔚有时候也觉得,这太子就是个被宠大的孩子,没城府没心机偶尔有点熊,天真烂漫傻白甜。但就是这种孩子,才会让凌蔚在最开始放下心防,开始接纳这个世界。

孩子是小恶魔,也是小天使。

所以凌蔚对太子的感情,可想而知。那真的是当自家儿子看待。即使理智上告诉自己,太子长大了,以后牵扯的越来越多,他不适合再和太子走的过近。

但理智是一回事,行为会不会跟着理智走又是一回事。

看着太子对他一如既往的亲近,人也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聪慧,凌蔚心中的自豪是与日增长,哪还提什么疏远。

这不,太子一诉苦,凌蔚就琢磨着,能不能在力所能及,又不威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来帮帮忙。

……黎膺这段时间一直在兵营,对凌蔚的事不是很了解。

在凌蔚解释了他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之后,他首先对凌蔚“威胁”当地豪强的行为表示认可,然后就开始思考凌蔚帮太子小忙的行为。

凌蔚这忙,帮的很委婉。至少从目前来看,是看不出和太子有什么关系的。

前面说了,这劝谏最厉害言辞最激烈的国子监司业郑博,正好是凌蔚老师赵昭的副手。凌蔚作为赵昭的关门弟子,自然和郑博也有往来。

凌蔚曾经向郑博讨教过学问,也被郑博赞扬过。总的说来,郑博跟凌蔚的关系还不错,特使凌蔚分家出来后,第一波向凌蔚送贺礼的人家之一。

因此凌蔚以不愿意耽误学业为由,继续往京中送书信,讨论学问、见闻、疑惑,都是不会让人怀疑什么的。

凌蔚除了向郑博写信,他老师赵昭,以及其他几位有学之士,他都有写信。

当然,因为黎隶选的东宫辅臣都是顶尖的大学问家,自然这些人都囊括在内。

凌蔚现在写的问题,是史书上的一些见闻,再结合社会上见到的一些事,装作自己涉世未深,来向那些大学问人讨教。

凌蔚写了历史上关于劝谏的一些例子,比如《韩非子·喻老》里关于“一飞冲天”的故事等,史书上很著名的机智劝诫的例子,然后又结合了史书上一些很著名的“死谏”的例子,提出疑问。历史中,死谏并怒骂的没有一个成功,机智劝说的基本上都成功。面对的君主当时可能都是昏君暴君,但结果完全不同。这是君王的问题还是劝诫方法的问题?

凌蔚还问,换位思考,若是他被一个人天天责骂,即使知道自己有错,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但若有人好言相劝,即使他觉得自己没错,也会考虑一下是否有不妥。君王也是人,人无完人,不然连曾子都要“三省吾身”,何况普通人?既然圣人都不完美,怎么能要求君王是完美的?但是历史上一直以死谏未荣,即使死谏从未产生过任何利国利民的效应(至少史书上没有),除了彰显出自己的清高和气结,对国对民的用处也不大。虽然说彰显了正气,但是国家少了一个有才有德的人,本来就是损失。何况极端的行为可能激化和君王之间的矛盾,让君王更加变本加厉,是不是本末倒置?

那么名声和结果,到底哪个更重要?

凌蔚一封信一封信,一个典故一个典故的问。每一个讨教的人问的问题都不一样,但又殊途同归。看着就像是一个一腔热血一腔正气的少年,初次步入官场,然后发现官场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的新手官员一样,对未来充满着迷茫,开始质疑自己曾经学过的东西。

而凌蔚这种迷茫之后,就从史料和社会交往中,寻求答案的做法,也会让大部分人对他产生好感,觉得凌蔚是一个会思考的聪明人。

而在场的人多是官场老油子老狐狸,对官场哲学也有自己的一分见解。而凌蔚,只要长了眼睛都知道,他是皇帝宠爱的新贵,给个人情反而是自己受益更多。所以这些人也不会吝惜指点凌蔚。

虽然从京城到这里,花了凌蔚近一个月的时间,但若是驿站,也就半月时间。一个月就能一个来回。

凌蔚来到这里已两月,这书信已经轮换了两拨,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看出凌蔚不良的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