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永珹以前一直是个静静地听别人说话的人,不问到头上很少发言,几位军机也习惯了皇上常把他带在身边。今天永珹却出人意料,正色向乾隆道:“皇阿玛,儿臣请求出战!”

第66章

几人都对四阿哥的请战大感意外,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未成年皇子,别说成亲开府,若不是接受皇上的特别教育,就是个在上书房听师傅训戒的小屁孩。乾隆一脸讳莫如深,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放纵。

十个里有九个男人都做过参军保家卫国的美梦,永珹也不想一直在皇城里做个养尊处优的阿哥。天生性格中就带了军人的豪迈与斗志。永珹单膝触地,挺直脊背,下巴尖儿微敛,说出的话投地有声,让人对他的所思所想心生敬佩。不过就算这样,众人反应过来后,也有反对的声音,说战场非同儿戏,四阿哥又没领过兵,怎能担如此重任,身为皇家血脉更不能以身犯险。

鄂容安身为兵部实权者之一,琢磨了一下说:“四阿哥虽然年纪尚幼,不过对大蜀地小金川之战的真知卓见,让臣和兵部的老臣们受益匪浅,可见其对战争了解之深并非纸上谈兵,只是确实没带过兵,到是可找个稳当的人辅助四阿哥。”言下之意竟是支持永珹去。他猜皇上是要抬举自己儿子的,有什么比军功更快更好的加官进爵的好机会?

和亲王也说:“回人举族皆反,背水一战为了保护家园必然殊死相搏,我军长途拨涉,客场作战,士气必不如回部,若是能有皇阿哥坐振,可以激励士气。”

过了足足一刻钟,乾隆只是思索,没有决断,见皇上如此,众人也不敢再出言打扰,又过了好一会,乾隆才像下重大决定一样,轻轻开口:“既然你有如此志向,那就去吧。”一味的保护并不是一件好事,也不会培养出优秀的继承人。乾隆早有放永珹出去历练的心思,之前一直想儿子尚幼有些不舍,现在时机却正好。

因对回部有防备,对于备战,出兵,接洽,粮草等问题大家不至于手忙脚乱,几位重臣再议了一轮,最后由乾隆拍板定案,四阿哥这次是去定了,可因他资历尚浅,当不得统领全军的重任,主将还是让鄂容安来做,小四官拜副将,一切行军作战的问题两人商量解决,这也是间接地给了他不少于主将的权力。

众人心里明白,皇上这一战都是为了四阿哥,战事赢了,论功行赏时,四阿哥的功劳不会比任何人小。若是真有万一输了,这失职之罪也有人背。再看向鄂容安的目光不禁露出些同情怜悯。

鄂容安没在乎别人的眼光,他对四阿哥很有信心,认为这事对自己有利无害,不论如何,这次的战争能把他和四阿哥绑在一起,应该是好事。

大臣们都散了各自去为这次开战打点,永珹也想跪安出来,却被乾隆叫住。等人都走光了,乾隆的态度放松下来,完全没有帝王威严霸气,和他说起领军和在外的注意事项,怎样安顿兵马粮草。一个教得认真,另一个也虚心受教。

气氛正好之时,乾隆忽然说:“还生皇阿玛的气呢?”永珹本来不是自以为是的人,认为别人真该时时围着他转,普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何况是一国之君。他和乾隆父子做得越久,儒慕之情越深,依赖得顺其自然,而乾隆又正值壮年,小阿哥们还在不断出生,后妃阿哥们的荣宠谁都说不准。为了这点子小事闹心,他和后宫那些争风吃醋的后妃还有什么区别。不想给自己找不自在,就得学会不在乎,面无表情道:“皇阿玛在说何事,儿臣听不懂。”

乾隆淡淡叹息,神情是少见的温柔,“那晚朕多喝了两杯,误了和你放灯的时间,不如今晚再去一次吧,也顺便为你这次出门祈愿。”他这样说已经算得上是委婉地道歉了,这种情况相当难得。

永珹对乾隆的霸道性子知之甚深,岂会看不出他这是在示好,却还是摇摇头:“不用那么麻烦,这两天朝庭事多,又新增了军务,皇阿玛若有闲暇还是多休息吧。”

乾隆这次却相当坚持,认为既然落下了就该补回来。永珹则坚持既然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补不补的也没有原来的意义。最后当然是小的扭不过大的,在陪着他把今日的所有奏折处理好后,已是深夜人静,两人又同去放了一次灯,还在宵夜时吃了碗清汤寡水的长寿面,当然,面也还不错,只是和平时的御膳比清淡很多。

自从这次之后,两人相处,并无什么变化,却心里各自存了一段心思。永珹想着早日出战,把自己身为男人的坚韧和担当给乾隆看,也好让一直陪养他包容他的皇阿玛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