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页

胡海涛的第一制药厂,并不是强势企业,平日里,他要去拉关系、拉业务,也得点头哈腰地装孙子,恐怕也不受人尊重。

徐浩为了帮助迈克并购成功,却是甘愿低下高贵的头颅,可见,这小子,倒是一个能屈能伸的角色。

第0625章 硬骨头!

胡海涛却是微微一笑,抿了一口茶水,旋即单刀直入地问道:“徐经理,您今天找我,恐怕也不是为了喝茶这么简单吧,有什么事情要谈,您直接说,咱们也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徐浩微微一愣,倒是没想到胡海涛这个国企领导人,行事风格竟然这么直接干脆,旋即微微一笑,说道:“胡总经理倒是个痛快人,那我也就不拖沓了,说白了,奇辉药业想收购第一制药厂……”

“好,你继续说……”胡海涛微笑着点点头,叶凡却发现,他的拳头紧紧地攥了起来,竟然微微发抖,显然,心中饱含不甘与屈辱。

“东海第一制药厂,资产价值有二十五亿左右,但是,负债也有二十亿了,我们愿意,以五亿人民币的价格整体收购。”徐浩微微一笑,凝神打量着胡海涛每一个表情的变化,说道,“这个价格,应该很公平。”

“的确是很公平。”胡海涛惨然一笑,牙齿紧紧地咬在一起,他却是明白,很多国企并购,都是用这种净资产评估的办法,外行人看上去很公平,但是,其实并不尽然,确切说,应该是国有资产吃了大亏。

道理很简单,这里面有一个资产配置成本的问题,生产设备从各个厂家、五湖四海积聚到一起,其中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配置、磨合成熟。但这些其实都无法反应在财务报表上。

此外还有第一制药厂几十年生产运营积累下来的熟练工人、管理阶层,还有一些生产经验、乃至科技专利,这些无形资产,更是无法反应在财务报表上。

看上去徐浩说的净资产评估平价收购的方式,貌似很公平,但其实徐浩和奇辉药业就是趁火打劫。

遗憾的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并购,不仅没有溢价收购,甚至连平价收购都没有,反而是折价收购。

胡海涛虽然无法改变大局,东海第一制药厂受到体制机制的束缚,经营也是一直步履维艰,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傻子,却是明白徐浩这个貌似公平的收购方案,其实根本不公平,说白了就是明抢。

“那,胡总经理是答应我们的收购方案了?”徐浩微微一笑,显得很淡然。

其实心中早已经大喜——奇辉药业早已经允诺过他——奇辉药业收购东海第一制药厂,底价是十个亿,低于这个价格的差额,徐浩可以从中提成百分之三十。若是实现以五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那么,徐浩却是能拿到一亿五千万的佣金。

“不,我不答应。”胡海涛冷冷一笑,说道,“我必须要对五千名职工负责,你们收购完成以后,恐怕要把他们踢出门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