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九章 北辽先宣战了

自国朝遣使北上后,使臣就一直被冷落在驿馆,抵达北辽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使臣除了北辽的馆伴使,再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北辽朝廷的臣工,更被提多次请求觐见北辽皇帝了。

这是对大宋的侮辱······

不管如何,大宋遣使斡旋,成与不成,北辽都不应该这般怠慢,这是对大宋的无视!

两相对比,时论刊登了先帝时的一则故事:先帝时,蜀中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府尊,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府尊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请朝廷制裁之。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

而先帝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再看北辽皇帝,面对一群因一时糊涂,被人教唆,或者受命上峰而起事的军卒,在已经确定解甲归田时,甚至承诺远离北辽的情况下,仍然要置于死地!

那可是五万多人命,不是五万多牲口······

其实,任何一个朝廷对于谋反一事,都是不可容忍的事。可拿出先帝时的真事,一个老书生的牢骚。来跟北辽耶律乙辛起兵对比,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在现在的舆情下,这就成了对照。

一时间,整个国朝的舆论,开始谴责北辽朝廷的残忍,再次出现北辽野蛮见于报端。

“还是差那么点呀······”

这些舆论文章,看上去挺热闹,可惜,除了谴责,就是呼吁。这种喊两声口号的做法,赵曦真的觉得没劲道······

终于,有了另外的一种声音······

“家眷是大宋子民,那些解甲归田的契丹人该怎样算?就如大宋的亲家受了欺压,大宋还要这样沉默吗?”

一时惊起万重浪,这仿佛就是一个导火索,一下子点燃了国朝多年对燕云的渴望。

所以,国朝的所有的评论文章,也就开始叫嚣着要出兵北上了······

“剩下不到两万了,估计这两万也是伤痕累累,身心疲惫的状态。耶律乙辛亡矣!官家,老臣以为,该把使臣还回来了。”

王安石的意思很明白,事到如今,也真的到了出兵北伐的时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