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页

这是什么功劳啊?比开疆拓土、封王封侯的功劳还要大上千倍、万倍啊。

他们这是交出了一副比杨瀚本来所拥有的版图大四倍的国土、大四倍的人口,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啊。

这么大的功劳,任何一个人,哪有不惶恐兴奋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什么样的身份名位,都可以不要钱地往外抛了,更何况这是来迎奉他归国的使者如此看重的人。

他对大秦帝国了解多少?他就不担心其中出现一点偏差?

可这样一个人,偏偏就出现了,这么惊天动地的大消息,在他看来,竟似只是进贡了几匹绸缎、几斛明珠一般,居然处理的如此轻描淡写。

管平潮、何常在等人不时轻瞄徐公子一眼,既有同情之意,又有讥诮之心,可说到底,他们是一起的,杨瀚处理得如此冷淡,令他们也不禁生起一丝同仇敌忾之心。

诸般复杂的情绪,因为私情、因为公义、因为共同的利益,交错在一起,令他们每一个人的反复都比较复杂。

咸阳宫正殿之上,杨瀚一身冠冕,正容危坐。

在其下,按照古制,百官站位不像后世文武分列,泾渭分明,而是混站在一起。不过,按照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按照职位高低,站立便有规矩。

三师、三孤应站在最前,所以荼单太尉和彭峰太师站在最前列,这对老冤家并肩而立,心中着实有些腻味,可杨瀚看了,想必会安心很多。

一个个都是手握大权的臣子,能彼此牵制着,坐在最上位的人才坐得安稳,不然从上边摔下来,也是很可能的事。

至于说谁人远谁人近,谁人亲谁人疏,会因为这些原因,就把权力无限信任地交予某人的,必是一个天真的傻瓜。

每一个试图篡位的人,都曾是最上边的人最信任的人,关系更是亲如父子、兄弟的也应有尽有。寄望于一个人的忠诚,他即便忠诚了,你能保证他的继承人续忠诚?

唯有制衡、唯有制度,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接着,便是高初、李淑贤这两位宰相,这两位表面上的关系倒还可以,私底下的竞争也是不少。再往后,众文武也是依照品阶,逐次站立,放眼望去,满堂冠带,杨瀚看了心中也不禁涌起一片豪情。

这,就是班底啊,现在,他早不是单枪匹马,无一员可用之兵的尴尬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