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逗乐子的一件商品。

一张烂唱片是没人会买的,一台烂戏是没人愿意看的。电影就跟唱片、戏剧一样,想要自己的电影卖座,就必须把这部电影做好,这样观众才会买你的账。

我是62年进邵氏的,那个时候的邵氏做电影精益求精。《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能红遍港台和南洋,是因为当时的邵氏舍得花钱,光搭建梁山伯、祝英台读书的书馆就用了七八万。当时的七八万块钱,放到现在就是几十上百万,你说这样的诚意之作能不好看?

反观这十年来的邵氏电影,投资过百万的片子都找不出几部来,别说话巨资搭景了,就连演员的服装都能省则省。

这种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方逸华执掌邵氏大权开始。

邹文怀先生负责邵氏制片的时候,邵氏根本没有电影预算的说法,虽然给工作人员的薪水偏低,但在电影制作上却舍得花钱。而等到方逸华女士掌控邵氏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设立预算机制。导演说一个街景需要200个临时演员,方女士说不行,预算只够请100个。导演说这部戏需要设计戏服,方女士说不用,邵氏的服装间很多,你去随便挑几件吧。

有的戏重要戏服需要两到三套,一套演员穿,一套替身穿,还有一套在出汗水或者弄脏时备用。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由于方女士给的预算太低,演员和替身不得不共用一套戏服,最后拍出来的效果惨不忍睹。

当然,那个时候的邵氏是最赚钱的,因为电影票房卖得好,同时成本又非常低。

但是观众不是傻瓜,等到嘉禾、梦工厂、新艺城等一家家公司兴起,个个的电影都拍得更好看,谁还会看劣质的邵氏电影?

我在邵氏工作了20多年,可以说是看着邵氏一步步壮大又一步步衰落的,摸着良心我也敢说,方女士对邵氏的停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混账!”方逸华把报纸猛地摔到一边,一张老脸都被气绿了。

“好了,犯不着为一篇报道生气,以后安心地发展无线台就是。”邵逸夫拄着拐杖,弯腰将地上那份报纸捡起来。

方逸华哪能不生气,这篇报道出来以后,好多邵氏老员工背地里把她骂得半死,将她说成是邵氏倒闭的罪魁祸首。

邵逸夫慢吞吞地将报纸重新放好,才问道:“我听说《家有娇妻》的收视率被《陀枪师姐3》压得很惨?”

《家有娇妻》是梁朝伟、蓝洁瑛、吕良伟和郑裕玲主演的时装剧,主要目的是趁着刚刚过去的《鹿鼎记》热潮继续捧梁朝伟,再借吕良伟、郑裕玲等老牌明星捧红新人蓝洁瑛。